不向新安去,那知江路長。猿聲比廬霍1,水色勝瀟湘(此聯頂次句,仍抱新安)。驛樹收殘雨2,漁家帶夕陽。何須愁旅泊,使者有輝光。
題凡兩層,起聯并清出。按康似是謫往新安,落句正深慰之,猶右丞送丘為云“天子繡衣臣”也,如目以應酬套語,殊失作者指意。
【校記】
1.比,《全唐詩》一作“近”。
2.樹,《全唐詩》一作“路”。
【箋釋】
[康判官] 不詳。 新安,即睦州。《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睦州”:“《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迭入吳、越。秦屬丹陽郡,為歙縣。后漢建安十三年,吳大帝遣中郎將賀齊討歙縣山賊,平定,分歙為始新、新定、黎陽、休陽四縣,與歙、黟凡六縣,立新都郡,理始新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新都為新安郡。隋平陳,廢新安郡,析新安縣置睦州,后又改為遂安郡。隋氏喪亂,陷于寇賊,武德四年討平汪華,改為州,取‘俗阜人和,內外輯睦’為義。萬歲通天二年,又自新安東移一百六十里,理建德,即今州理是也。”《全唐詩》卷二五〇注:一作劉長卿詩。
[廬霍] 廬山和霍山的并稱。《文選·謝靈運〈初發石首城〉》:“游當羅浮行,息必廬霍期。”李善注:“廬霍,二山名也。”杜甫《昔游》:“杖藜望清秋,有興入廬霍。”霍山,安徽天柱山的別名。在安徽省潛山縣。漢武帝以衡山遼曠,移岳祠于天柱山,以后俗人呼之為南岳,故又名天柱山為霍山。《漢書》卷六《武帝紀》:“登灊天柱山。”唐顏師古注:“應劭曰:‘灊音若潛,南岳霍山在灊,灊,縣名,屬廬江。’文穎曰:‘天柱山在灊縣南,有祠。’”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四〇:“霍山為南岳,在廬江灊縣西南,天柱山也。”
[瀟湘] 見本書卷一劉長卿《浮石瀨》注。
[驛樹] 杜甫《龍門》:“龍門橫野斷,驛樹出城來。”錢起《送唐別駕赴郢州》:“蒹葭侵驛樹,云水抱山城。”
[輝光] 光輝;光彩。曹植《登臺賦》:“同天地之矩量兮,齊日月之輝光。”孟浩然《上張吏部》:“神仙余氣色,列宿動輝光。”
【輯評】
《瀛奎律髓》卷二四方回評:唐人詩,多前六句說景物,末兩句始以精思議論結裹,亦一體也。“新安”、“江路”,實如所言。紀昀評:此種已開“九僧”、“四靈”先煉腹聯、后裝頭尾一派。又:五、六如畫。結雖近鄙,然不落套。馮舒評:清麗。馮班評:頷聯可用。
《重訂唐詩別裁集》卷一一:開后人套語。
上一篇:《秋夜宿嚴維宅》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招隱寺送閻判官還江州》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