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袁枚·不寐》原文賞析
夢不分明醉不醒,春風料峭我伶俜。孤篷打遍蘆花岸,一夜江聲帶雨聽。
袁枚“改翰林為令官江南”,僅歷六載。年才三十,便解組休官。他是錢塘人,卻買山金陵,為此曾發出 “故土非忘西子,諸袁本重南朝”的詠歌。他告別江寧吏民歸隨園時,在《江行風雨》中,特寫了舟中所見雨“大”風“狂”的景觀。此詩是《江行風雨》的姊妹篇,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春,著重表現了舟中不寐的情景。
江行無事,偏宜飲酒。“夢不分明”,說明并未成眠。“醉” 又“不醒”,說明已經中酒。首句表現了酒后不寐的似夢非夢狀態。忽然一陣寒風,著肌戰栗。這時吏民岸邊送行的動人場面,早已落幕,惟有料峭春風,船頭相伴。一時憶起“春風料峭,凍殺年少”的古諺,不禁吟成“春風料峭我伶俜”的詩句。次句寫宵寒醉臥的真實感覺,把“春風”與“我”融為一體,強化了寒凍并未相欺的獨特心態。江平水闊,傍岸蘆花叢生,一似依蘆作岸。孤舟夜泊,“雨腳大如烏鵲陣”,通宵打遍船篷。三句寫的便是這樣的場景。詩人不說蘆花岸前春雨打遍船篷,卻說“孤篷打遍蘆花岸”,倒裝成句,便顯得矯健有力。這場夜雨雖給船工維舟帶來不便,卻為詩人提供了詩料。正因長夜不眠,才使作者獲得雨夜聽江聲的生活實感。不是片時,竟是“一夜”,不是只聽“江聲”,竟是“帶雨聽”江聲。四句“一夜江聲帶雨聽”,就是他心中的詩的藝術閃光。七個字包含了多層意思,有高響遏云之妙。“帶雨聽”三字,錘煉尤精。
此詩以“不寐”為題,前兩句寫春寒中酒,是以不寐情由開端。似夢不醒,由于獨飲成醉。睡不成眠,只緣料峭春寒。后兩句才寫因不寐獲得的美的享受。孤舟中蘆花岸晚泊,通宵春雨打遍船篷,使不寐的詩人得以帶雨飽聽江聲,確是一生難得幾回逢的機緣,自會極力加以表現。
袁枚寫此詩時,剛剛進入壯年。他既非觸忤權門,亦非貪墨受彈,僅僅由于同官縣令的兩位同年都已擢升,他卻因“奏擢高郵牧,部議不果”,才自請休官。他休官時,既無失落感,也無負罪感。這首小詩表現出詩人平衡的心態和充實的情感,使人領受到一種積極、樂觀的情趣。
此詩前句或許是從吳文英的“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風入松》)借取了意境。不過作者卻不是為“一絲柳”和“秋千索”而牽“情”惹“愁”。后兩句寫帶雨聽江聲,則遠勝方回的“孤篷酒醒三更雨,滴碎愁腸是此聲”(《江行大雨水漲》)。更表明作者對生活能持樂觀的態度。
袁枚寫詩,提倡“脫去歸門戶”,“不汩方寸靈”。此詩寫江行不寐,能自立門戶,自抒寸靈。選調、下字,更是反復錘煉,一絲不茍,首尾兩句,尤見巧思。
上一篇:古詩《吳澄·三十年前好用工》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錢謙益·丙戌南還贈別故侯家伎入冬哥四絕句(錄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