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晗《古人的業余學習》原文|注釋|賞析
在封建社會里,學術文化是掌握在地主階級手里的。因為只有他們才有時間,讀得起書,才有錢,抄或買得起書,和請得起老師,付得出束脩。
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的窮苦人,這樣也沒有,那樣也沒有,讀不起書,更談不到掌握學術文化。
這是封建社會階級關系的一種表現,教育被壟斷,絕大多數人民被排除在學術文化領域之外,是普遍的基本的現象。說是普遍的基本的現象,也還是有不少的例外。
歷史上有不少窮困的農民、窮人,發憤圖強,克服困難,頑強學習,成為著名的學者。例子很多,現在只舉列入儒林傳的一些人,順便指出,正史里名列儒林傳的大體是后一時代認為在某一學術領域有成就、有貢獻的學者。
后漢桓榮年輕時和哥哥元卿在田里做活,一到休息時候,桓榮便打開書本,朗誦起來。哥哥笑他,白費氣力討苦吃,中什么用? 后來桓榮成為學者,哥哥才嘆口氣說,象我們這樣的農民,哪能知道念書有這樣好處呢! 另 一學者 兒寬,從名儒孔安國受業,也是家里窮,只好為人傭作,帶經而鋤,上學以后,給同學做雜事維持生活。虞溥江表傳記張綋居貧,躬耕稼,帶經而鋤,孜孜汲汲,夜以繼日,至于弱冠,無不窮覽。晉徐苗白天耕種,晚上念書。梁沈峻家世農夫,他發憤好學,白天黑夜,努力鉆研,到困極時便拿棍子打自己,后來博通五經,尤長于三禮。孔子祛耕耘樵采時,還帶著書念,一到農閑,越發努力,成為古文尚書學者。北齊李鉉春夏務農,冬閑入學,成為當代經師。
也有的是看豬,放羊,放牛的苦孩子,經過刻苦努力,成為學者的。例如后漢的承宮,七歲時替人放豬,同村春秋學者徐子盛正在講學,承宮每次經過,在門下偷聽。主人發見了,要打承宮,徐子盛的學生出來阻止,承宮就此留在徐家,替學生們砍柴做雜活,一面學習,終于有了成就。晉朝王育替人傭工牧羊豕,住的地方靠近學堂,他便趁空撿些柴火,賣了錢請人抄書,晚上用蒲葉學寫字,終于博通經史。前燕張悕也靠牧牛過活,他和王育一樣,撿柴請人抄書,在樹葉上寫字,成為學者的。
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的矛盾的方法,是邊勞動,邊學習。沒有書,便自己抄,如梁朝袁峻家里窮,買不起書,便向人借書,自己抄寫,每天抄五十張紙,不抄完不休息。任考恭向人借了書,每讀一遍,諷誦略無所遺。《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舌戰群儒,對手之一的闞澤,是替人抄書出身的,他抄了一遍,便記得了。
上面所舉的只是極少數的幾個例子。由此看來,在歷史上,盡管封建地主階級包辦了學術文化,但是學術文化卻不盡出于封建地主階級,窮苦農民和牧豬放羊的只要有堅定的決心,持久的毅力,不懈的學習,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難,攀登當時學術的高峰的。當然,這些人在成為學者以后,或者有了田地,或者做了官,階級成分變了,那是另一回事。
克服困難,勤奮學習,這是我們祖先的優良傳統,是值得發揚的。
業余學習之風,古已有之。不同的是古人只能憑個人的努力,而今天呢,有各種各樣業余學習的機會,黨和政府為愿意學習的人們準備了一切條件,看看我們先人的榜樣,不是值得我們思之重思之嗎?
(1961年第19期《前線》)
賞析 吳晗同志寫了許多介紹古人讀書治學、作事做人以及有關生活知識經驗的雜文。他繼承和發揚了我國文學史上筆記小品的傳統,雜文寫得新鮮活潑,別開生面,深受讀者的歡迎。《古人的業余學習》就是這樣一篇膾炙人口的雜文。它運用史實和典故,寫得饒有趣味,使人十分愛讀。
依靠業余自學成才的人,古今中外,不乏其人。作者對我國歷史有精深的研究和廣博的知識,他歷舉我國古人在業余發憤學習的事例,從后漢的桓榮、兒寬,一直談到三國的闞澤,無一不使人深受感染。作者隨手拈來,信手寫去,運用自如,絲毫沒有給人材料堆砌、現象羅列之感。在這一個個生動的事例中,讀者很自然地接受了作家在文中所表達的宗旨: “克服困難,勤奮學習,這是我們祖先的優良傳統,是值得發揚的。”
有人說,雜文是要受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所制約的。我們讀了《古人的業余學習》卻感到這種觀點未必盡然。很明顯的,吳晗同志的雜文雖然是談古,但與今天的現實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在四化建設的今天,克服困難,發憤學習,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才華,仍然是十分必須的。
吳晗的雜文通俗易懂,語言簡煉明快,它重敘述而不重詞采。我們讀他的雜文,猶如聽一位知識豐富的歷史家講那娓娓動人的故事,不會感到枯燥和厭煩。這是大家喜歡他的雜文的原因。
讀吳晗的雜文,除了思想上受到啟迪、藝術上得到熏陶外,還能獲得各種知識。他的雜文可以說是“知識性雜文”的代表和典范,在我國現代雜文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上一篇:豐子愷《口中剿匪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章衣萍《古廟雜談(四)》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