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歐陽炯·清平樂》歐陽炯
歐陽炯
春來階砌①。春雨如絲細。春地滿飄紅杏蒂。春燕舞隨風勢。春幡細鏤春繒②。春閨一點春燈。自是春心繚亂③,非干春夢無憑④。
注釋 ①階砌:臺階。②春幡:古代立春時在樹梢上懸掛的春旗。詳見本詞的鏈接部分。③繚亂:心緒紛亂的樣子。④非干:與……沒有關系。
杏苑鳴禽圖 陸恢
鑒賞 這首《清平樂》不像《定風波》(暖日閑窗映碧紗)那樣,為歐陽炯首創;也不像《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那樣,由歐陽炯開創出“又一體”,開創了宋詞“襯字之法”(清王奕清《欽定詞清》卷二);在歐陽炯之前,已有李白、溫庭筠等人用過此調,然而歐陽炯所作的這首詞,通首用十個“春”字,“初在首句,既入句中,始則單行,旋而雙見”(清沈雄《古今詞話·詞品》上卷引《蓉城集》),錯綜變化,亦堪稱創體。
在中國傳統歷法中,一年四季被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個季節有六個節氣,用來標明氣候的變化。春季會依次經歷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這六個。這首詞開頭“春來階砌”一句,實用了一個比喻,意味春天走近我們的生活如同修砌臺階一樣,也有一個層次分明的過程。緊接著的一句“春雨如絲細”又是一個比喻句,將所處的具體節氣委婉地道了出來,這是入春以來的第五個時節,清明時節。這一點在第三句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春地滿飄紅杏蒂。”杏花開放正值清明時節,這時的雨水較早春漸多,唐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宋陳與義《懷天經智老因訪之》“杏花消息雨聲中”說的就是這一時節。古詩詞中常常出現“杏花雨”“紅杏雨”一類說法,指的也正是這一節候的特征。會出現“春地滿飄紅杏蒂”的景象,并非完全因為春雨,江南的春雨是柔和的,潤物于無聲之中,杏花的凋零實出于這種花的天性。杏樹落花比較迅速、集中,一株樹從開始落花到花落結束,僅兩三天時間,元曲中即有“杏花不耐開時”(無名氏《越調·天凈沙》)的感慨。繁密的杏花集中凋落時,必是落英繽紛、香瓣滿地。由于春雨綿密細弱,燕子并沒有躲進自己的巢穴,而是更加快活地隨風飛行。在形容春燕飛行時,詞人用了個“舞”字,將燕子飛行時的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完美地傳達了出來,這就與下闋女子只能永遠地被囚禁在閨房一隅這樣的狹小天地之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烘托出詞人筆下女性生命無意識的悲劇色彩。
詞人在上闋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煙雨江南春景圖,給人以朦朧而怡然之感。下闋描寫人物,采用了由物及人、由外而內的寫法。“春幡細鏤春繒”,說的是女子細細地鏤刻著,以便將絲布做成春天郊游時插在頭上的小旗。做著做著不知不覺已到了晚上,于是女子的閨房中亮起了燈光。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的雨夜,女子恍恍惚惚地進入了夢鄉,一不小心做起了春夢,醒來之后發現自己做了這樣的夢,心想夢由心生,正是因為自己“春心繚亂”,才做了這樣的春夢,是自己主動闖入了那個夢境,而非夢境潛進了自己的心中。女子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坦率地說了出來,顯得誠實而勇敢,無奈自己的社會地位決定了自己甚至不如窗外的燕子,能夠自由地飛翔、掌握自己的命運,于是整首詞不免有些傷春之思。(楊昇華)
集評 清·沈雄:“《蓉城集》曰:歐陽炯《清平樂》,通首十‘春’字。初在句首,既入句中,始則單行,旋而雙見。安頓變化,究不若高賓王《卜算子》,全用‘春’字,亦復警切,復生動。”(《古今詞話·詞評》卷上)
清·陳廷焯:“逐句用‘春’字,亦見姿態,但非正格。”(《詞則·別調集》卷一)
鏈接 立春日掛春幡。古代的舊俗,在立春日或者在樹梢上掛春幡(春旗),或用彩色絲繒、紙張剪成小幡,作為婦女的首飾,連綴在頭上,表示迎春之意。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一:“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于家人之頭,或綴于花枝之下。”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毛熙震·清平樂》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張炎·清平樂》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