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炎·疏影》張 炎
張 炎
梅 影
黃昏片月。似碎陰滿地、還更清絕。枝北枝南,疑有疑無,幾度背燈難折①。依稀倩女離魂處②,緩步出、前村時節。看夜深、竹外橫斜,應妒過云明滅。窺鏡蛾眉淡抹。為容不在貌③,獨抱孤潔。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麗譙吹徹④。還驚海上燃犀去⑤,照水底、珊瑚如活。做弄得、酒醒天寒⑥,空對一庭香雪。
注釋 ①背燈難折:指梅影稀疏,離開燈光,便難折到梅枝。②倩女離魂:唐陳玄佑《離魂記》載,張鎰在衡州做官,把女兒倩娘許配給外甥王宙,后又悔婚。王宙憤然離去,半夜時倩娘來到王宙舟中,兩人逃往四川。后倩娘回家省親,家中競也有一倩娘,二人遂合為一體。原來,在家的倩娘是軀殼,與王宙私奔的是她的靈魂。③為容:修飾儀容。《詩經·衛風·伯兮》:“豈無膏沐,誰適為容。”④麗譙:華麗的譙樓。⑤燃犀:指溫嶠燃犀牛角照水妖事。《晉書·溫嶠傳》載,溫嶠平定蘇峻叛亂,返途中路過牛渚磯,人言此水多怪,溫嶠燃犀角而照之,見水族奇形怪狀。⑥做弄:作弄。牽惹。
鑒賞 這是一首專詠梅影的詞。先是有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名句,后又有姜夔的自度曲《疏影》:“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張炎向來被視為姜夔的傳人,他尤為推崇《疏影》《暗香》這兩首詠梅詞,稱它們是“絕唱”。在他這首詞中,不難看到追步白石的傾向。全詞扣一“影”字做文章。不寫梅而寫梅影,翻出新意,也足見詞人苦心。張炎評姜夔詞“清空”“騷雅”,這首詞雖然未及此境,卻也“靈心妙腕”,有幾分靠近。
起筆“標出眼目”(清許昂霄《詞綜偶評》),為寫梅影營造條件。有月才能有影,“黃昏片月”,正是“暗香浮動月黃昏”之意。“似碎陰滿地、還更清絕”,梅影和滿地的碎陰看起來似乎一樣,但梅影中存著精魄,自是更為“清絕”。這兩字寫出梅魂。“枝北”三句,寫梅影的迷離惝恍,捉摸不定。側面寫出賞梅人的尋覓,可以想見他枝南枝北地分辨,是耶非耶?燈與影和他玩著捉迷藏的游戲,他雖有一片愛梅之心,卻折取不得。這是從實處的人之行為,反寫梅影。接下來,便是從虛處比擬梅影,借用癡情女子倩娘離魂追隨情人的故事,把倩娘魂魄的離去,附著在梅影上。“緩步出、前村時節”,又將虛幻的故事,落在實物上。緊接著便又正寫梅影之形,它在竹外橫斜而出,風度宛然,深夜月下忽明忽暗,靜婉可愛。風吹過的云影,本是很美的了,但也竟要妒忌它的姿態。這種擬人、反襯的手法是古詩詞中所常用的,用于詠物,十分相宜。
俞陛云認為上片賦梅影雖然巧妙,但終究還是太著于跡象了,不如下片“從空際傳神”。究竟是怎樣呢?試看這換頭一句:“窺鏡蛾眉淡抹。”美人對著鏡子,淡淡畫眉,從鏡中看去,更淡了幾分,愈發朦朧。以此喻梅影,兩者的美的特質是相似的,因此恰當而不著痕跡。繼筆寫之,梅影似美人,卻非僅在于容貌,更有“獨抱孤潔”的貞質。這筆法又“空”了一層。“莫是花光,描取春痕”,這盈盈梅影,莫非是美人眉心的梅花妝嗎?《太平御覽》引《雜五行書》中故事,說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曾臥于含章殿檐下,殿前梅樹上梅花恰巧落在額上,久之印成五出花瓣狀。宮中女子見這梅花印非常美麗,紛紛剪梅花貼于額頭,稱為“梅花妝”。這是一個詩意的典故,很為詩人詞人們喜用。如姜夔《疏影》里便有“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之句。梅影、梅花妝,都不似梅花,有被吹落之憂。因此,那高樓上即使有人橫笛,一遍遍吹《梅花落》的曲子,又有何妨呢?《梅花落》是一首著名笛曲,李白就曾有“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詩句(《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此處巧妙地將這兩個典故連接而用,貼切而有新意,足見作者的“靈心妙腕”。似此猶嫌不足,再借晉代溫嶠燃犀照江底水妖的故事,將梅影比作海底珊瑚。珊瑚在火光的照射下,在水波的晃動中,斑斕可愛。梅影在夜風與月光中的蕩漾,情類于此。這又寫出梅影之動。
至此,梅影之形、質、神、態,一一刻畫完備。賦比的手法,典故的運用,虛實的處理,無不體現出南宋詠物詞極人工而爭天巧的特點。此詞尤其妙在從虛處運筆,側面、反面的襯寫,典故的抽離,渾而化之,寫盡梅影之意。最后以“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對一庭香雪”煞尾,將此前所寫種種,歸于“一庭香雪”之“空”,在酒醒天寒之際,這一番況味,別有系人心處。(劉清瀅)
集評 清·許昂霄:“人巧極而天工錯,草窗亦應退三舍避之。”(《詞綜偶評》)
清·陳廷焯:“清虛騷雅,竟似白石。”(《云韶集》卷九)
俞陛云:“前半雖句句賦‘梅影’,而猶著跡象,意所易到,不若后闋‘花光’以下七句,從空際傳神,見靈心妙腕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梅花圖 【清】 萬上遴 安徽省博物館藏
鏈接 犀角。宋時犀牛在我國西南部尚未絕跡,獵人常以箭射殺之,取其角謂“生角”,或有自然死亡者,取其角謂“倒山角”。而宋代東南市場中的犀角主要是東南亞、南亞及西南亞諸國番商的舶來品。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大食(今阿拉伯)、天竺(今印度)、阇婆(今印尼爪哇)諸國使節來宋朝貢時,也常用它作禮品。犀角中最大者稱“墮羅犀”,一株有七八斤重。犀角以紋路的粗細、圖案、色彩分貴賤。或說赭黃顏色犀角,透明瑩凈者,乃為至寶。宋代西南諸城鎮及東南諸港口多見貿易。當時犀角最大用處,可能在于入藥,入藥以雄犀角黑色處為勝,又以其角尖處為最。其他,如色深者,堪作帶胯,謂犀帶;斑斕而色淺者,可作各色器皿和裝飾品。
上一篇:《兩宋詞·姜夔·疏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周密·疏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