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魚化石》中外哲理詩賞析
動作多么活潑,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躍,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受到火山爆發(fā),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進了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
地質(zhì)勘探隊員,
在巖層里發(fā)現(xiàn)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連嘆息也沒有,
鱗和鰭都完整,
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
對外界毫無反應(yīng),
看不見天和水,
聽不著浪花的聲音。
凝視著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訓(xùn);
離開了運動,
就沒有生命。
活著就要斗爭,
在斗爭中前進,
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發(fā)揮干凈。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魚化石”也就是活魚變成的靜止化石。
這首詩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看寫的是“魚化石”,實際上寫的是被窒息了生命活力,徒具一個軀殼的人。寫的悲切沉痛,可以看作是詩人艾青的自嘲的寫照,是一種“艾青式的對人生哲理的奇特冥想”。
艾青于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先后被流放到黑龍江及新疆等邊陲,蒙難達20余年之久,直到1978年才被平反,改正錯案,恢復(fù)了政治名譽及黨籍。一番坎坷,半生蹉跎,詩人對此感慨頗多,于是他寫了這首詩,發(fā)表在當時的上海《文匯報》上。
有一天許多朋友聚會,詩人風(fēng)趣地說:“終于冬去春來,我痛感到這些年變成化石的人太多了……”。這話的言外之意,當然是說他也變成一塊化石了。他本來是一個熱情響亮的歌唱生活的詩人,突然間被“莫須有”的罪名勒住了喉嚨,封住了口舌,象化石一樣沉默了達20年之久,他怎能不對自己的命運深深感喟,理解了這些,才能真正理解《魚化石》這首詩的三昧,才能真正悟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詩旨。
《魚化石》寫的是一個可悲的寓言。不是親身遭受這種磨難,有著切膚感受的人,是不會用詩歌的形式來這樣對人做深刻的哲理把握的。我們當然不會只看成是寫詩人個人的悲劇,這首詩是對我國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生活,知識分子的命運,做了典型化的十分生動的概括,是社會上千千萬萬個“艾青”的共同寫照。這首詩理性色彩很濃,發(fā)人深思。
全詩選取了一個十分貼切的意象——魚化石作為藝術(shù)構(gòu)思的核心。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由一條活潑跳躍的魚變?yōu)榱恕敖^對靜止”的一塊魚化石的過程。
第一段和第四、五段是鮮明的對比。前者是一條“在浪花里跳躍,在大海里浮沉”,顯示著旺盛生命力的魚,后者已變成一片沉默靜止,“鱗和鰭都完整,卻不能動彈”的魚化石了。聯(lián)想之下,一個活生生的人被迫做了啞巴,喪失了正常的生命活動,那該是多么痛苦,這里流露了詩人兩種不同的情緒。
“離開了運動,就沒有生命”,是一種哲理的感悟。是的,宇宙萬事萬物,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詩人寫的是他的一種生命體驗,也是一個樸素的哲學(xué)真理。人變成了化石,魚變成了魚化石,都是違背了生命的本能,因而造成了悲劇。
詩的結(jié)尾:“活著就要斗爭,在斗爭中前進,即使死亡,能量也要發(fā)揮干凈。”可謂是“卒章顯其志”,點破了詩的主旨。詩人是把“離開了運動,就沒有生命”的哲理感悟,反過來觀照現(xiàn)實人生。意思就是:人活著就是要斗爭和前進,只要活著,都要把自己生命的能量完全發(fā)揮出來,竭盡全力,獻身革命,造福社會。這是一種極可貴的心態(tài),表現(xiàn)了詩人劫后歸來,重整旗鼓,揚起生命風(fēng)帆,繼續(xù)為革命寫詩。他的《歸來的歌》、《彩色的詩》等詩集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證明。
上一篇:《鄭敏·馬》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陳衡哲·鳥》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