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李姬傳》原文與翻譯、賞析
[清] 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曰貞麗②。貞麗有俠氣,嘗一夜博③,輸千金立盡;所交接皆當世豪杰,尤與陽羨陳貞慧善也④。姬為其養女,亦俠而慧,略知書,能辨別士大夫賢否,張學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稱之⑤。少風調,皎爽不群⑥。十三歲,從吳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傳奇⑦,皆能盡其音節,尤工琵琶詞⑧,然不輕發也⑨。
雪苑侯生⑩,己卯來金陵(11),與相識。姬嘗邀侯生為詩,而自歌以償之(12)。初,皖人阮大鋮者(13),以阿附魏忠賢論城旦(14),屏居金陵(15),為清議所斥(16)。陽羨陳貞慧、貴池吳應箕實首其事(17),持之力(18)。大鋮不得已,欲侯生為解之(19),乃假所善王將軍(20),日載酒食與侯生游。姬曰:“王將軍貧,非結客者,公子盍叩之(21)?”侯生三問,將軍乃屏人述大鋮意(22)。姬私語侯生曰:“妾少從假母識陽羨君,其人有高義,聞吳君尤錚錚(23),今皆與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負至交乎? 且以公子之世望(24),安事阮公(25)! 公子讀萬卷書,所見豈后于賤妾耶?”侯生大呼稱善,醉而臥。王將軍者殊怏怏,因辭去,不復通(26)。
未幾,侯生下第(27)。姬置酒桃葉渡(28),歌琵琶詞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減中郎(29),中郎學不補行(30),今《琵琶》所傳詞固妄(31),然嘗昵董卓(32),不可掩也(33)。公子豪邁不羈,又失意,此去相見未可期(34),愿終自愛,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 妾亦不復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開府田仰者(35),以金三百鍰(36),邀姬一見。姬固卻之(37)。開府慚且怒,且有中以傷姬。姬嘆曰:“田公豈異于阮公乎?吾問之所贊于侯公子者謂何? 今乃利其金而赴之(38),是妾賣公子矣(39)!”卒不往(40)。
〔注釋〕
①本篇選自侯方域《壯悔堂文集》。李姬,名香,又稱香君。②李貞麗,字淡如,秦淮名妓,李香之假母。③博,賭博。④陽羨,今江蘇宜興。陳貞慧(公元1604年—1656年),字定生,江蘇宜興人。復社重要成員。崇禎時,阮大鋮謀復用,貞慧與復社成員吳應箕等草《留都防亂揭貼》,給以揭露和抨擊。南明弘光朝,阮大鋮任兵部尚書,借故陷害貞慧。下獄,旋得釋。明亡,隱居不出。⑤張溥(公元1602年—1641年),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崇禎元年組織復社,“以嗣東林”;四年成進士,故尊稱學士。夏允彝,字彝仲,江蘇松江人(今屬上海市),夏完淳之父。崇禎進士,組織幾社,與復社相呼應。明亡,投水死。因他曾在吏部做過官,故稱夏吏部。⑥風調,風韻格調。皎爽,磊落開朗。不群,不同流俗。⑦吳人周如松,藝名蘇昆生,原籍河南固始,寄居江南無錫,故稱“吳人”。明末清初著名昆曲藝人。玉茗堂四傳奇,指明戲曲家湯顯祖“玉茗堂四夢”,亦稱“臨川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四部傳奇作品。⑧琵琶詞,即《琵琶記》,元末高明作。⑨不輕發,不輕易歌唱。⑩雪苑,即“雪滿梁苑”之意。梁苑,指西漢時梁孝王興建的東苑,在河南商丘縣東。侯方域是商丘人,別號雪苑。(11)己卯,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12)償,酬謝、回敬。(13)皖人阮大鋮,字集之,號圓海,安徽懷寧(今安慶)人。明萬歷進士,天啟時依附太監魏忠賢。崇禎時,名列逆案,被廢為民,避居南京。弘光時,任兵部尚書,與馬士英勾結,專翻逆案,陷害正人。后降清兵,從攻福建暴死。(14)阿附,阿諛投靠。阮大鋮曾拜魏忠賢為義父。魏忠賢,原名進忠,河北肅寧人。少無賴,自閹入宮為太監。天啟時,與熹宗乳媼客氏勾結,遷至司禮秉筆太監,結黨專權,橫行無忌,殘害忠良,殺戮人民。崇禎即位,魏忠賢被貶,自殺。城旦,秦漢時徒刑名,罰作苦工,白日防寇,夜間筑城。這里指阮大鋮因依附魏忠賢,被廢為民,受到懲罰。(15)屏居,避人而居。(16)清議,社會公正的輿論。(17)貴池吳應箕,字次尾,安徽貴池人,復社重要成員。明亡,在貴池起兵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18)持之力,堅持而不放。(19)解,調解。(20)假,請托。(21)盍,何不。叩,詢問。(22)屏人,命旁人回避。(23)錚錚,剛直的樣子。(24)世望,世家望族。(25)安事阮公,怎么能夠替阮大鋮辦事。(26)不復通,不再來往。(27)下第,考試不中。侯方域曾應“南闈”鄉試(江南鄉試),落第。(28)桃葉渡,地名,在今秦淮河和青溪合流處。桃葉,晉代王獻之愛妾名。傳說王獻之曾在此處送桃葉過河,后人因稱為桃葉渡。(29)雅,平素。中郎,指東漢蔡邕,字伯喈。著名學者,妙解音律。董卓專權,邕被迫官左中郎將,故稱中郎。(30)學不補行,意即學問雖好,而不能彌補其品行的缺點。董卓被誅,邕為之感嘆,為王允所惡,下獄死。“學不補行”,即為此。(31)固妄,固然不真實。《琵琶記》寫蔡伯喈入京登第,贅于牛丞相府,拋棄父母和妻子趙五娘,父母終于餓死,趙五娘千里尋夫等,與歷史上蔡邕(伯喈)的事跡不符。(32)昵,親近。(33)掩,掩飾、遮蓋。(34)未可期,未可訂相見之期。(35)開府田仰,明清時代,各省巡撫稱開府。田仰,是馬士英的親戚,弘光時奉命巡撫淮揚。(36)鍰(huan環),古時以六兩為鍰。三百鍰,即指三百金。(37)固卻,堅決拒絕。(38)利,貪。(39)賣公子,有負于公子。(40)卒,終。
〔分析〕
時至晚明,政治愈趨黑暗腐朽,皇帝昏聵,閹黨專權,殘害忠良,東林、復社、幾社相繼起而對抗,斗爭激烈,清流之士與閹黨余孽的斗爭一直延續至南明覆亡。京城北京而外,留都金陵也是政治斗爭中心,風波所及亦間或影響到秦淮河邊的歌樓妓館。本傳主人公歌妓李香君即因與復社文士過從甚密而潛移默化,亦能明辨是非,區分賢否,表現出可貴的政治品質,因而成為古典文學中一個新女性形象。作者侯方域,河南商丘人,祖、父、叔均居要職,因與東林關系密切而備受閹黨迫害。方域于崇禎十二年到南京參加鄉試,二十二歲而倜儻多才,結交少年名士陳貞慧、吳應箕并加入復社,文采風流,令人矚目,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并稱金陵四君子。因復社領袖張溥介紹而認識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二人情愛甚篤,后值甲申國變,悲歡離合而富傳奇色彩,故后世孔尚任敷演出傳奇大戲《桃花扇》。方域以古文名世,與魏禧、汪琬合稱清初三大家。本文即是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杰作,藝術上有以下突出成就:
一、選材精審,形象鮮明。凡為人物作傳,成功與否首在選材。人物事跡何止千百?本傳才五百余字,而人物形象卻極鮮明,主要在選材精審,重點寫了進言、餞別、卻聘三件事,卻充分表現了李姬的目光敏銳,是非分明,深知大義,立場堅貞,不愧為巾幗之杰。
閹黨余孽阮大鋮在金陵招搖撞騙,蒙蔽了一些人,還企圖混入復社行政治投機,被復社名士陳貞慧、吳應箕發覺,遂聯合一批正人君子發出《留都防亂公揭》,揭露阮的罪行和陰謀,阮嚇得不敢出門,就想利用曾與侯父同事朝中的關系讓侯從中調解,于是通過門人“王將軍”“日載酒食與侯生游”,先行拉攏。李姬從“王將軍貧,非結客者”的矛盾現象中敏感到其中必有“微妙”,及時提醒公子“盍叩之”,果然弄清真相。面對大是大非,李姬即向侯生進言:一、陳君“有高義”,吳君“尤錚錚”,“今皆與公子善”,公子豈可“以阮公負至交”? 二、公子父輩都是東林清流為世所仰,今公子豈可“事阮公”? 三、“公子讀萬卷書,所見豈后于賤妾耶?”總之是提醒侯生以名節自重,勿壞自己家聲,這是從政治上對侯生的最大愛護。侯生欣然接受,及時與“王將軍”斷絕交游而不至失足。
“未幾,侯生下第”,李姬餞別。侯生離去,實因拒絕阮大鋮拉攏,阮惱羞成怒,伺機報復。時左良玉軍次襄陽,謠傳將統兵東下趨金陵“就食”,都人洶洶,方域以左為其父舊時部將,依“熊尚書”意馳書止之,而阮乘機誣侯與左勾通,將作內應以取南京,實欲置方域于死地,幸楊龍友及時通告,方域乃避往宜興陳貞慧家。從此“姬置酒桃葉渡,歌琵琶詞以送之”,臨別贈言,語重情長,而見識超卓。她認為“琵琶”所傳中郎事“固妄”,但中郎“嘗昵董卓,不可掩也”,一否定,一肯定,自有見地。李姬憾其名節有虧,故斷其“學不補行”,堪稱高見。現特地給公子歌琵琶詞,一是以此“尤工”而難得一“發”的妙歌贈公子,以示愛情之真摯,一是借中郎事以戒公子,“愿終自愛”,用意頗深。
“侯生去后”又選記了“卻聘”一事。去后半年即值國變,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多爾袞入京師,而馬士英、阮大鋮等閹黨余孽擁福王在南京即位,把持弘光小朝廷,阮乘機對東林、復社黨人大肆報復,“必至殺盡天下以酬其宿所不快”。李姬亦在不免。于是有馬士英親戚、淮陽巡撫田仰“以金三百鍰,邀姬一見”,李姬以一風塵女子而“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斷然拒絕,田“慚且怒”并“中傷姬”。文章著重記“姬嘆曰”的幾句話,其意有三:一、田與阮實為一丘之貉;二、當以勵于公子者自勵;三、寧死不負公子。“卒不往”,態度決絕。
上三事都是寫李姬在尖銳復雜的政治斗爭中的表現,隨著時局的惡化,她本身也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但她始終與侯生以高風亮節共勉,如霜中金菊,雪中紅梅,錚錚硬骨,令人肅然起敬。她愛侯生,不止于貴公子的年輕風流、多才多情,更在他是復社正人君子而可敬可愛可親,他們的愛情有堅實的政治基礎,從而有別于以往的才子佳子。
二、虛實結合,前后照應。文章重點寫上述三事,是實寫,三事依時間為序,以“來金陵”、“未幾”、“去后”呼應,綰結嚴密。而首段是對李姬的一般介紹,為虛寫,三事為點,此為面,又前后照應。寫貞麗亦所以虛寫李姬。李姬的“俠而慧”、“皎爽不群”、“能辨別士大夫賢否”、“尤工琵琶詞,然不輕發”均在后三事中一一印證。如此前有伏筆,后有照應,交相輝映,綽約多姿,文章亦顯得結構嚴謹。
三、文辭洗練,詳略得當。全文五百來字,共四段,無一多余筆墨,通篇敘事,均極洗練可愛。三事為詳,而前因后果亦多刪落,其中又主要記言,亦精簡扼要,層次分明,能以言傳神,成功地借鑒了小說手法。文章略處尤見惜墨如金,以少少許勝多多許。“李姬者,名香”,只作五字介紹;“貞麗有俠氣,嘗一夜博,輸千金立盡”,才十四字,有事,有人,人且傳神;“姬嘗邀侯生為詩,而自歌以償之”,寫二人詩歌相酬,一往情深,兩句而盡;“侯生大呼稱善,醉而臥。王將軍者殊快怏,因辭去,不復通”,落落短句,字字珠璣,內有侯生贊許、絕交方式、對方反應、最后結果,堪稱言簡意賅;而“卒不往”三字戛然收結全文,尤似金聲玉振!
本傳文辭美,文章美,主人公更美,李姬形象,卓立千古,只是貴公子侯生順治八年應河南鄉試中式副榜,或有違李姬“學不補行”之戒,可能還說明李姬有所預見預感,則尤為難能可貴,而侯生次年即筑“壯悔堂”并以名文集,不知能獲李姬諒解否?
上一篇:詩詞·散曲《李憑箜篌引》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文言小說·戲曲《李娃傳》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