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秦觀·望海潮》秦 觀
秦 觀
秦峰蒼翠①,耶溪瀟灑②,千巖萬壑爭流。鴛瓦雉城③,譙門畫戟④,蓬萊燕閣三休⑤。天際識歸舟⑥。泛五湖煙月,西子同游⑦。茂草臺荒⑧,苧蘿村冷起閑愁⑨。何人覽古凝眸,悵朱顏易失,翠被難留⑩。梅市舊書(11),蘭亭古墨(12),依稀風韻生秋。狂客鑒湖頭(13)。有百年臺沼(14),終日夷猶(15)。最好金龜換酒(16),相與醉滄洲。
注釋 ①秦峰:即秦望山,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為境內最高峰,入境即見。②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③鴛瓦:成雙的瓦。雉城:即雉堞,城頭上的女墻。④譙門:建有瞭望樓的城門。⑤蓬萊燕閣:即蓬萊館,在紹興市內臥龍山下,吳越王錢镠所建。三休:休息三次,指蓬萊閣極高,游人登覽途中需要休息三次。《新書·退讓》:“翟王使使之楚。楚王夸使者以章華之臺,臺甚高,三休乃至。”⑥“天際”句:語出謝朓《之宣城郡詩出新林浦向板橋》詩:“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⑦“泛五湖”二句:《越絕書》:“吳亡后,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⑧臺荒:指姑蘇臺荒蕪。姑蘇臺故址在今江蘇蘇州市西南,傳為春秋時吳王闔閭所建。⑨苧蘿:山名,在浙江諸暨縣南五里,西施之所居。一說在蕭山縣。⑩翠被:飾以翠羽的外氅,這里代指奢華的生活。(11)梅市舊書:指漢代梅福所習之《尚書》《穀梁春秋》等古籍。西漢九江郡人梅福,字子真,曾任郡文學,后棄官家居。王莽專政時棄妻子隱居,傳以為仙。后有人于會稽見之,已易名姓為吳門士卒。今山陰之地有山曰梅山,有鄉曰梅市,有里曰梅里。(12)蘭亭古墨:指東晉書圣王羲之在紹興蘭亭所留的《蘭亭序》遺墨。(13)狂客:指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鑒湖:在今浙江紹興。(14)臺沼:亭臺池沼,此指賀知章退居之處。(15)夷猶:即“夷由”,從容自得。(16) 金龜換酒:金龜是唐代官員的佩飾之一,李白《對酒憶賀監二首》序:“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
龍舟奪標圖 【元】吳廷暉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據秦瀛《淮海先生年譜》,本詞作于元豐二年(1079)夏秋間。元豐二年四月,秦觀自高郵赴越州(今浙江紹興)看望祖父與叔父(會稽尉),歲末還高郵。 這時正好“給事廣平程公辟領越州,先生相得甚歡,多登臨唱酬之什……”。這首詞想必也是某次宴會上的佐歡之作。詞中用了大量與越州有關的典故,非當地人不能心領神會,這也可以說明當時在場的賓客必然多是當地豪賢。明沈際飛認為此詞“為故實拖疊所累”,實際他是站在一個外人的立場來看。如果是越州當地人,非但不會覺得拖累,反而會倍感親切。
全詞通過排比大量的景物與典故,描繪并贊美了越州山川人文之美,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古圣先賢的敬仰之情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這種詞自然非常適合在當地的宴會上歌唱。
越州屬于典型的江南環境,一首寫江南的詞如果不寫江南山水,那它首先就失敗了一半;而如能把江南的山水寫好、寫妙,則成功了一大半。本詞的開篇就從越州的山水落筆,先選取最典型的“秦峰”“耶溪”兩個意象,以“蒼翠”寫其色澤之濃重,以“瀟灑”寫其神韻之飛動,兩相對比,靈氣十足。接下來“千巖萬壑爭流”句則把視角推向更高遠處,描繪了氣魄極大的山水圖景。“鴛瓦”二句依然是寫宏大的遠景,不過對象從自然景色轉到了人文建筑。這兩句選取的景物很有歷史的滄桑感,為下文的懷古做好準備。“蓬萊燕閣”一句點明了作者所在的地點,也是剛才諸多景物的觀察點。“三休”用了楚王待客章華臺的典故,不僅寫出蓬萊閣之高峻,而且襯托出它所具有的深遠歷史積淀。蓬萊閣同時也是越州歷史的見證,因此“天際”以下雖仍寫蓬萊閣上所見景色,然重心則轉入懷古。“泛五湖煙月”以下四句都是融化西施的典故,抒發作者對蒼茫歷史的感慨。西施本為越州浣紗女,被越王發現送入吳宮,成為吳越斗爭的棋子,最終導致吳國被越國所滅。西施作為政治的犧牲品,只有在傳說中才與范蠡一起歸隱,得到了平靜的幸福。當年吳越的龍爭虎斗,到秦觀之時都已如夢般遙遠,只有那長滿荒草的姑蘇臺,幽冷的苧蘿山,依然讓人記起這段歷史,因而感懷、傷情。姑蘇臺、苧蘿村未必是作者眼前的實景,也可能是他由越地風物而聯想到的場景。
下闋脫離了眼前實景的描寫,進入對與越州有關的眾多先賢的回憶,其重心則是抒發作者對歲月流逝的惋惜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首句“何人覽古凝眸”憑空發問,是下闋全部感情的起點。這個“何人”當然是秦觀自己,但這樣的描寫仿佛使作者自己也成了歷史中的一個人物,被讀者觀察、猜度。秦觀站在蓬萊閣上“覽古凝眸”,用一個“悵”字引出下面作者感慨的內容:“朱顏易失,翠被難留”是嘆息年華老去、容顏衰敗,一切所謂的富貴榮華,都像煙云一樣在歷史的洪流中消散;唯有“梅市舊書,蘭亭古墨”這些由品德高尚之士留下的遺跡,還“依稀風韻生秋”,依然被人們所記憶,所懷念。這兩個對比雖然只是鋪排典故,但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慨與內心取舍。詞人站在蓬萊閣上極目遠眺,懷古思今,明白了一切功名富貴、形體容貌都是外在的虛無,唯有高尚的品德、杰出的著作,才能被后人懷念。但是作者又是否真的是想追求這種“身后名”呢?“狂客鑒湖頭”一句借用賀知章的故事向我們表白了他的心跡。原來秦觀既不羨慕當時的榮華富貴,也不羨慕“梅市”“蘭亭”的身后虛名,而是希望能夠像四明狂客賀知章那樣,隱居在“百年臺沼”中“終日夷猶”,“金龜換酒”與一知己“相與醉滄洲”。
這雖是秦觀臨宴佐歡的作品,但卻寫得非常深沉。詞中描繪了大量的自然景物與人文景觀,使用了大量的越州典故,初看之下讓人眼花繚亂,但細細品來卻無一不貼切工整,蘊涵幽深。馮煦《蒿庵論詞》說:“少游以絕塵之才,早與勝流,不可一世,而一謫南荒,遽喪靈寶。故所為詞,寄慨身世,閑雅有情思,酒邊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亂,悄乎得小雅之遺。”這雖然說的是秦觀晚年,但實際上秦觀詞“寄慨身世,閑雅有情思,酒邊花下,一往而深”的特點,很早就已經展現出來了。(姚蘇杰)
集評 明·沈際飛:“入律。詞為故實拖疊所累。”(《草堂詩馀四集·續集》卷下)
鏈接 文化古城紹興。紹興古稱會稽,其歷史或可以追述到傳說中的大禹治水,至今紹興仍有大禹陵遺跡。春秋時,會稽是越國的都城,秦時設會稽郡(郡治在吳)。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東巡至會稽,更名大越為山陰。后郡治轉至山陰。南宋建炎年間,高宗避金兵暫駐越州,州治山陰為臨時國都。次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紹興”名自此始。歷史上,紹興名人輩出,尤其是文人輩出,最著名的如東晉書圣王羲之、唐代詩人賀知章、宋代詩人陸游、明代畫家徐渭、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文學家魯迅、史學家范文瀾等等。紹興遺跡、名勝之多,讀秦觀此詞可知。
上一篇:《兩宋詞·柳永·望海潮》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秦觀·望海潮》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