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度西湖獨上船,篙師識我不論錢。
一聲啼鳥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
前兩句“幾度西湖獨上船,篙師識我不論錢”,如平白家常語,它告訴讀者僧人長年生活在西湖上,以致與篙師十分熟識,到了不論船錢的親密程度。這是一個極普通、平常的境界,絲毫看不到佛門的孤寂、幽森。相反,它表現出的是牧歌式寧靜、自然的生活片斷,充滿了閑適、隨和的生活氣氛。只有一個“獨”字,隱約透露出僧人高潔浚泊的性情。正當他處于一種內心平靜,從容舒緩的狀態之中,一聲清脆的鳥啼打破了湖面的幽寂,僧人抬眼悠然眺望,映入眼簾的是夕陽中橫臥著的列岫青峰。這一寂靜而又生動的自然美景使人的心靈微微顫動,在這一剎那間,僧人以禪宗特有的思維方式,讓聯想超越一切邏輯推理的約束,大幅度跳躍,將鳥啼與遠山、夕陽這些毫不相干的景物聯系起來,聽覺與視覺的界限不再存在,只有內心世界處于一種澄澈清靜的狀態。這發生在一瞬間的頓悟,使詩人自己仿佛與自然相融化,領悟到了佛的旨趣,流露出喜悅、滿足。
這首絕句有著宋代文學特有的平實風格,全篇沒有提到枯躁、玄奧的禪理,但我們卻從詩中清晰地感受到詩人那帶有禪意的人生偶然的感嘆。前兩句寫近景,后兩句則把視線拉向遠方,靜中有動,平淡中又見聲色,極富層次感,不但浸透著作者寧靜高潔的情懷,而且啟發讀者按他的思路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玄妙。
究其原因,這首絕句正是做到了嚴羽所說的“妙悟”,也是王夫之所說的 “即景會心”。
詩作者道濟身為佛門中人,深得禪宗“佛即本心”的真諦:大地山河,日月星辰等等世門萬物乃至宇宙都是我心幻化的結果,因而在對大自然的靜默觀照中領略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詩人怎樣把他在抬頭遠望的那一瞬間所感受到的復雜的情感傳達出來呢?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認為玄奧的禪理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實際上,禪宗仍是無法避免使用語言及形象來闡述佛理,只不過不再使用單純的說明或比喻方式,而是運用啟發人們去自我體驗的方式去感悟。如這首詩的后兩句,一寫鳥啼聲脆,一寫落照遠山,沒有明言任何道理,只是以禪宗特有的跳躍式思維將二者聯系,這種聯系看似無理,但讀者卻從中領略到了復雜微妙的禪思理趣。在這一點上,正如嚴羽所說,禪道的妙悟與詩道的妙悟完全一致,它們都是在直觀自然景物的一剎那實現感情與理性的完整統一。正是因為“妙悟”這種一剎那間的敏銳的藝術直覺,使道濟的《偶題》成為一首成功的禪詩。
上一篇:禪詩《偶成》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冬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