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
憐君臥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
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
此詩題目一作《答鄭騎曹青橘絕句》,作于韋應物為蘇州刺史時。故人在重九日寫詩求橘,詩人奉詩作答。全詩緊扣住“求橘”二字展開。
詩的前兩句從故人“求橘”寫起。故人臥病在床,思得新橘一嘗,故寫詩向詩人“求橘”。這說明故人把詩人視為知己;詩人對故人“臥病”極為關切,對他“求橘”的愿望極為重視,因此說“憐君臥病思新橘”。這一句關合詩人與故人雙方。著一“憐”字,把詩人對故人的深情厚誼寫出來了。由于詩人對故人的“臥病”非常同情,自然要盡一切力量滿足他的要求,給以安慰和支持,因此他明知橘子“未黃”便“試摘”下來,贈與友人。橘子“猶酸亦未黃”,也就是說橘子尚未成熟。把青而酸的橘子送給友人,未必對病人有利;可故人“臥病思新橘”,又不好拒絕,不能不摘幾個相送。“試摘”二字,揭示了詩人的矛盾心理,更深化了詩人對故人的情誼。三、四兩句承“試摘”二字而發,寫寄書贈橘:“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洞庭,山名,在江蘇太湖中,有東洞庭山和西洞庭山,產橘。洞庭橘唐時為貢物,經霜而味益美,因此白居易有“洞庭貢橘揀益精”、“瓊漿氣味得霜成”(《揀貢橘書情》)的優美詩句。晉王羲之帖云:“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三、四句即化用王羲之帖的典故,寫明家居金陵的王羲之未等霜降即揀摘三百枚橘子奉送好友,而我也和王羲之一樣,因“霜未降,未可多得”先“試摘猶酸亦未黃”的300顆新橘隨書奉上,等到“洞庭”“滿林霜”之時,橘子成熟之后,再多多奉送。在這里,運用故實妥帖自然,如鹽著水,既表達了對故人的深婉情意,又繳足了“求橘”之意,詩贈書答,滴水不漏,極嚴謹細密與空靈雋妙之致。
這首詩藝術成就頗高。在抒情上,作者深憐其病,則明知“未黃”而猶“試摘”;欲慰其心,則許以霜后不忘相寄,表情極深婉之至。在色彩上,“霜滿林”則“橘黃”,“未黃”則青,青黃形成了鮮明對比,極富畫意美。在味覺上,“霜滿林”則橘甜,霜未降則“猶酸”,甜與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味覺的刺激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在音響上,作者運用了屬下平聲的陽韻,這種聲調極好地表現了其深厚而灑脫的情致。因此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抄凡例》對此詩評價甚高,認為“韋蘇州和人求橘一章,瀟灑獨絕,非特世所稱‘門對寒流’、‘春潮帶雨’而已。”
上一篇: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益《度破訥沙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