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張九齡《感遇(其七)》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 自有歲寒心①。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②?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③。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④?
【作者小傳】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登進士第后又登道侔伊呂科第,授左拾遺。歷官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集賢院學士、中書侍郎等職,開元二十一年(73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史稱賢相。二十四年被李林甫排擠罷相,貶荊州長史,二十八年卒,享年63。兩《唐書》有傳。其詩清淡和雅。前人以為實開王、孟、儲、韋一派。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二云:“張子壽首創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施補華《峴傭說詩》云:“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古之功大矣。”今存《曲江張先生文集》二十卷。
【解題】
張九齡《感遇》組詩共有12首,此為第七首。組詩與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齊名,作于被排擠罷相后,寄慨遙深。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云:“感遇詩,正字(陳子昂)古奧,曲江(張九齡)蘊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別,所以千古。”此詩以橘喻人,通篇用比。屈原曾作《橘頌》贊橘“受命不遷”、“蘇世獨立”,比喻人的節操;古詩《橘柚垂華實》又詠橘“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比喻詩人希望用世。此詩則兼備兩種意思。篇末以桃李作為反襯,簡約渾成。
【注釋】
①兩句一問一答,謂橘樹經冬猶綠并非因地氣暖,而是有耐寒的本性。隋李孝貞《園中雜詠橘樹》詩:“自有凌冬質,能守歲寒心。”為此二句所本。比喻詩人不怕打擊的堅貞品性。伊:句中助詞。②兩句謂橘可陳獻給嘉賓,為何竟被重山深水所阻隔;比喻賢士本可薦給朝廷任用,卻受到種種阻塞。③兩句謂命運好壞只因遭遇不同,就像循著環找不到頭一樣。④兩句乃駁斥趙簡子語。《韓詩外傳》卷七引趙簡子曰:“大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此謂前人只說要種桃李,難道橘樹就不能陰其下么? 比喻對賢士不得用世表示不平之意。
上一篇:元結《舂陵行并序》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張九齡《感遇(其十)》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