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鄭燮·題畫竹》原文賞析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這是一首題畫詩,系板橋晚年總結自己 “四十年來畫竹枝” 的歷程和經(jīng)驗,重點在第二聯(lián)上,屬論畫性質。收在《鄭板橋集·補遺·題畫竹》中,原詩無題,今姑以總題為之。落款云: “乾隆戊寅十月下浣,板橋鄭燮畫并題。”可知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 十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之間,時年六十六歲,六年后板橋去世。
從題詩所在畫面上看,畫的是三兩竿“清瘦”的翠竹,旁立石筍數(shù)尺。從題畫詩的內容上看,不是繪景抒情明志,而是由畫生感,以畫為媒介,闡述自己一生從事繪畫 (以畫竹為例) 的某些經(jīng)驗總結和藝術理論。這種題畫詩,基本上與畫意無涉 (指具體的畫面),而言及繪畫理論,是題畫詩的又一表現(xiàn)內容。它雖因畫幅所限,不能作長篇大論,但透過這散金碎玉般的只言片語,也閃耀著某些藝術理論的光輝。
經(jīng)驗和理論來源于長時期的實踐和總結。板橋一生,愛竹種竹,畫竹頌竹。為了畫好竹,掌握好竹子的形態(tài)、特點,他在自家茅屋南面種許多竹子,以供觀賞和揣摩。風和日麗之時,日光月影之中,窗紙粉壁之上,“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每當煙光日影霧氣在竹子的疏枝密葉之間浮動時,他“胸中勃勃遂有畫意”。于是,“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以上見《題畫·竹》)這說明他畫竹,是如何從“眼中之竹”到 “胸中之竹”,再到 “手中之竹” 的; 也說明他十分注意向生活學習,師法自然,而又不跌進自然主義、形式主義的泥坑。不僅如此,他還注意向古人和同時代人學習,既博采百家之長,又不一概兼收并蓄; 既避免走復古主義、教條主義的老路,又重在寫意傳神和創(chuàng)新。他畫竹,學蘇東坡、文與可; 畫蘭竹,學鄭所南,說自己 “蘭竹之妙,始于所南翁”(《補遺·題蘭竹石》); 對徐青藤更是佩服,愿作“門下走狗”(板橋印文); 學徐青藤、高且園,說“師其意不在跡象間”(《靳秋田索畫》); 學石濤,“學一半,撇一半”,主張“十分學七要拋三,各有靈苗各自探” (《題畫·蘭》); 他欽佩八大山人,但仍以為“八大是八大,板橋亦是板橋”(《靳秋田索畫》); 主張“自樹其幟” (《與江昱、江恂書》),堅持走自己的路,形成獨特的風格。不僅如此,還注意把書法融入畫中,認為書畫相通: “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 (《題蘭竹》)他曾以畫竹作比說: “書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 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濃淡; 書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以書之關紐,透入于畫。” (《題畫竹》)這就更具有獨創(chuàng)精神。……
這樣,積“四十年來畫竹枝”之實踐經(jīng)驗(以一生計,板橋從事繪畫達五十多年),又加上“日間揮寫夜間思”地不斷探索、思考、總結,終于悟出自己的繪竹理論。一曰 “冗繁削盡留清瘦”,即由繁到簡,“以少勝多”之法。他曾在《一枝竹十五片葉呈七太守》的畫上題詩說: “敢云少少許,勝人多多許。” (《題畫》) 又在另一首題畫竹詩中說: “一兩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 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疊疊?”(《補遺·題畫竹》)提出這種精辟的見解,板橋是經(jīng)歷過一段艱苦的。他曾說: “始余畫竹,能少而不能多; 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層功力,最為難也。近六十外,始知減枝減葉之法。”(同上)可見一條重要的創(chuàng)作原則的提出,得來非易。“以少勝多”之秘訣,正是以最簡練的筆墨表現(xiàn)最豐富的內容,是一種“以少總多”的高度的藝術概括力的表現(xiàn),也是繪畫中處理藝術形象的“形”與“神”關系的辯證統(tǒng)一,即“形”要簡,“神”要足,以最少的“形”表現(xiàn)最豐富的“神”,收到“一葉知秋”的奇效。當然,這種“少”不是越少越好,而是以藝術化的典型形象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氣氛,給人以廣闊的想象余地,通過讀者的聯(lián)想和再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以少勝多”的目的。繁則易、簡則難。正如清人惲正叔在《南田論畫》中所說:“愈簡愈難。”而板橋“冗繁削盡留清瘦”正是他“以少勝多”理論的形象說法。
二曰“畫到生時是熟時”,即由熟到生,以有“趣在法外”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貴。這個“生”字,即由熟到生的“生”,是指有了堅實的基礎,動筆之前,意在筆先,反復醞釀,刻意求精;從“熟”中求“生”,才是真“熟”。因此,這個“熟”字,是指技法純熟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達到了自出新意的藝術高峰,從“生”中求“熟”,才達到藝術的自由境界。板橋曾說:“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題畫·竹》)而所謂“法”,他也曾解釋說:“畫竹之法,不貴拘泥成局,要在會心人得神……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節(jié)也;落于色相而不滯于梗概,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謂余為解人;石如有靈,亦當為余首肯。”(《補遺·題畫竹》)總之,“不泥古法,不執(zhí)己見,惟在活而已矣”。(同上)故所作之畫,乃“無古無今之畫,原不在尋常眼孔中也。未畫以前,不立一格,既畫以后,不留一格”。(《亂蘭亂竹亂石與汪希林》)這種不落俗套自出新意而能隨心所至的畫,才是上乘之作。由此可見板橋創(chuàng)作的嚴肅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藝術技法的高度成熟。
板橋曾寫過一副對聯(lián)云:“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全集·對聯(lián)》)可看做此詩的注腳。是說他作畫,講究刪繁就簡,如九月的樹,秋季使它自然地刪去繁枝冗葉,只留下主枝干;又提倡標新立異,如二月的花,春風一到,它第一個開放,新奇鮮艷。這首詩及這副聯(lián)語,雖系作者自敘書畫心訣,但其藝術經(jīng)驗,今天仍可借鑒,且有普遍意義。板橋之所以成為畫壇“揚州八怪”之一,是有道理的。
上一篇:古詩《楊慎·青蛉行寄內(錄三)》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錢載·題許秋曹道基《竹人圖》》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