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祝英臺近》辛棄疾
辛棄疾
晚 春
寶釵分①,桃葉渡②,煙柳暗南浦③。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流鶯聲住。鬢邊覷④。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⑤。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⑥。
注釋 ①寶釵分:古代有分釵贈別的習俗。南朝梁陸罩《閨怨》詩云:“自憐斷帶日,偏恨分釵時?!睋趺髑濉队裾招轮尽肪硭挠涊d,南宋時此風猶盛行。②桃葉渡:南京秦淮河與青溪合流處,東晉王獻之與愛妾桃葉作別處。后以桃葉渡泛指戀人分別處。③南浦: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焙笠阅掀址褐杆蛣e處。④覷(qù):看。⑤“試把”兩句:古代有花卜之法,即以所簪花瓣的數目占卜離人歸來的日期。簪(zān),插。⑥“是他”四句:思婦怨春之語。雍陶《送春》詩:“今日已從愁里去,明年更莫共愁來?!奔谲幓闷湟猓f春天帶來了憂愁,春歸時卻不把憂愁帶走。
鑒賞 這是稼軒集中比較少見的一首婉約詞,題為“晚春”,實熔傷春與閨怨于一爐。歷代評論者多對詞的本事感興趣,他們在字句中鉤深索隱,從個人情感和政治的角度對詞的寓意作出種種解釋:張端義《貴耳集》說呂正己有女事辛棄疾,因為小事而觸怒了他,遭到驅逐,本詞因此而作;張惠言則將詞中字句一一落實為政治隱喻:“飛紅”傷君子之棄,“流鶯”惡小人得志,“春帶愁來”刺趙、張二人(《詞選》)。
撇開這些尋根究底或牽強附會的闡釋,從傷春和懷歸的角度看,這就是一首成功的代人立言之作。狎昵溫柔,婉轉銷魂,讀罷此詞,只覺纏綿的情思繚繞,已說不清它究竟是在傷春還是懷人。用比較粗略的劃分方法,詞的上下兩片均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離別和盼歸,后一部分抒發傷春的情緒。詞的開篇有“賦得體”的痕跡,寶釵、桃葉、煙柳、南浦都是與離別直接相關的事物,詞人把它們羅列在一起而不直接道破離別。古代女子有分釵送別的習俗,唐杜牧《送人》詩說:“明鏡半邊釵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辩R和釵常常在分別時被分作兩半,離人各持一半作為信物,到南宋時,分釵的風俗猶盛。桃葉是王獻之的愛妾,兩人臨別時,王獻之作歌相送:“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薄澳掀帧眲t因江淹的“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別賦》)而聞名。這一系列事物營造出濃厚的離別氛圍,充滿了繾綣的情意。
交代了基本的離別背景以后,下面的部分都是在描寫一個主人公,寫她的行為,寫她的情緒。描寫的視角有時比較模糊,既像一個旁觀者在敘述,又像主人公自己在表達情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怕上層樓”想必是因為愁多,愁因何而起? 因為春歸? 因為人去?不得而知。詞人繞開愁怨的深層原因,以風雨、飛紅、流鶯寫愁,風雨連綿,所過處落紅片片,惹人斷腸,不僅如此,還有流鶯聲聲,擾人心緒,真是徘徊宛轉,一波三折。
這首詞最生動可愛的莫過于上下兩片的結拍,一言以蔽之:癡。這是心神不寧的閨中女子的癡語嬌嗔,她無力留春住,不見離人來,只能癡癡地想到“管飛紅”“勸流鶯”。春將歸去,人不歸來?!吧掀匀巳ズ笾渎洌缕耘螝w之切”(唐圭璋《唐宋詞簡釋》),結尾處思婦在夢中埋怨春天帶來了愁怨,歸去時卻不把愁一起帶走,語意新奇。這幾句夢話也是對本詞的討論的一個焦點,人們不遺余力地探尋它的藍本。雍陶《送春》詩:“今日已從愁里去,明年更莫共愁來?!壁w德莊《鵲橋仙》:“春愁元自逐春來,卻不肯隨春歸去。”李漢老《楊花詞》:“驀地便和春,帶將歸去。”本詞詞句與以上這些有神貌相通之處,細味之,又同中皆有異,對已有的文字資源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調度是文學創作和創新的基本法則。除了結尾的夢話,下片對思婦行動的描寫也相當傳神:她以頭上所簪花瓣的數目占卜行人的歸期,剛數完一遍,把花重新插到頭上,又不放心,生怕數錯,于是又拿下來重新數一遍。
從行動到心緒,這首詞把女子的癡情和嬌憨描寫得淋漓盡致,作者心思之細密、揣摩之到位令人嘆服,它讓讀者充分領略了作者剛柔兼擅的才能。才高者,無往而不適,既能發豪放之絕唱,又可盡綺麗之能事。(劉珺珺)
山水圖 【清】 吳宏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集評 宋·張炎:“辛稼軒《祝英臺近》云:‘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皆景中帶情,而存騷雅。故其燕酣之樂,別離之愁,回文題葉之思,峴首西州之淚,一寓于詞。”(《詞源》卷下)
鏈接 《祝英臺近》詞牌?!蹲S⑴_近》,一名《祝英>臺》,宋人常用的詞牌之一。清代學者毛先舒在《填詞名解》卷二中引《寧波府志》所記載的梁、祝故事,以為此調即取意于這個民間故事的女主人公。雙調,七十七字,仄韻,也偶有押平聲韻的。
宋代絲綢業的發展。唐代絲綢業的中心主要在河南,經過安史之亂,江南的絲業得到了發展。宋代,中國絲織業的重心已完全移至東南地區,不僅絲綢產量大增,而且絲綢的品種也更繁復。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杭州、潤州(今江蘇鎮江)、湖州、亳州、婺州(今浙江金華)等著名的絲織業中心。隨著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日本訪華人員學習了中國的絲綢制作技藝,在日本的博多地區生產出仿中國的絲綢,一時“博多織”聞名日本。
技藝精湛的宋代花羅?;_是一種絞經羅地起出各種花紋圖案的羅織物,在宋代紡織品中是最具特色的產品,也代表了宋代絲綢技術的發展水平。這種織物具有輕盈透亮、花紋艷麗等特點。雖然前代也有生產,花羅生產的鼎盛時期卻在宋代。宋代潤州(今江蘇鎮江)就專設有“織羅務”,負責織造進貢朝廷的“貢羅”十萬匹以上。近年在福建、江蘇等宋墓中均發現有宋代花羅的實物,其色彩鮮艷,紋樣豐富,以“穿枝牡丹”“四合如意”等最為常見。
上一篇:《兩宋詞·廖世美·燭影搖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岳珂·祝英臺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