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盤門三景》原文、賞析、鑒賞
盤門、端光(寺)塔、吳門橋并稱為盤門三景,位于蘇州城西南盤門附近。瑞光塔始建于東吳赤鳥十年(公元247年),孫權為報母恩,建13層舍利塔,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重修,改為7級,始稱瑞光塔。瑞光塔七級八面,仿樓閣式,形制古樸,高53米,為江南名塔。塔內由外壁、回廊、塔心組成,形制多樣,塔身裝飾華麗。塔身整體自下而上逐層收縮,外廊微呈曲線,保存唐宋多層寶塔的風格和特色。1967年和1978年,曾先后在塔內發現極珍貴的文物,特別是1978年從第3層塔心出土的真珠舍利幢,高122.6厘米,通體用珠寶,金銀線編成,上鑲有近4萬顆珍珠,集玉石雕刻、金銀細工、鑲嵌、木雕描金、漆雕等工藝之大成,是我國古代工藝中一顆明珠,佛教文物中罕見的瑰寶。盤門位于蘇州城西南,始建于吳國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年),雖經歷代改筑,但位置基本未變。最初此門上曾懸有蟠龍以示鎮壓越國,故稱蟠門,后因水陸縈回交錯,改為盤門。盤門水陸兩門并峙,氣勢雄偉壯觀,這種格局,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吳門橋傍近盤門,始建于北宋元豐七年(1074),初名新橋,亦名三條橋。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年)重建,改稱吳門橋,現橋為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所建,橋身用金山花崗石砌筑,兩端接以步階,中間駝峰高聳,莊重端麗。該橋是蘇州最高的單孔石拱橋,木船可以揚帆而過。
〔古詩文賞析〕 晚入盤門 宋·范成大
人語嘲喧晚吹晾,萬窗燈火轉河塘。
兩行碧柳籠官渡,一簇紅樓壓女墻。
何處采菱聞度曲,誰家拜月以飄香?
輕裘駿馬慵穿市,因倚蒲團入睡鄉。
北宋末年,由于金兵南侵,汴京城破,徽欽二帝被擄北上。皇室認為“東南久安,財力富盛,足以待敵”,于是紛紛偏安江南,北方人民也隨之大量南遷,其中山東,河南籍人民遷居蘇州,帶來了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使原來就比較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城市商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時有“珍貨遠物畢集于吳”之說。
范成大《吳郡志》亦曰:“諺曰:天上天宮,地下蘇杭”,《晚入盤門》詩便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間天堂”蘇州的繁華情景。盤門,亦稱蟠門。春秋吳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年),吳王命伍子胥建造城廓,“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使內有可守,外可應敵。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約于公元前508年建成闔閭大城,該城周長47里210步2尺。有陸門8座,“經象天之八風”;水門8座,“以法地之八卦”,盤門位于古城西南側,是蘇州至今還保存完好,水、陸門并存的城門。這里和閶門、胥門一樣,自古就是蘇州的繁華之地。
“人語嘲喧晚吹涼,萬窗燈火轉河塘。”起聯描繪了一幅晚入盤門“人聲鼎沸、萬窗燈火”的盛況:入夜時分,涼風習習,步入盤門,四處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喧嘩鼎沸的聲音不時可以傳入人們的耳際,鱗次櫛比的尚河兩岸建筑群,華燈齊上,萬家燈火,給河道上留下了碎金般的熠熠光彩。“河塘”是蘇州人對河道的習稱,并不是專指池塘。“兩行碧柳籠官渡,一簇紅樓壓女墻。”頷聯緊承起聯,描述了詩人從盤門入城后,繼續前行的所見所聞,官渡口,兩行如云的碧柳,輕拂水面,似乎所有來來去去的官船,全部籠罩在兩岸的柳絲之中,既已入夜,為什么還能看得如此分明,這很自然地就與前句的“萬窗燈火”聯系起來了。透過碧柳,可以看見一座座紅樓拔地而起,遠遠望去,似乎將女墻都遮掩住了。“紅樓”,紅色的樓,泛指華麗的樓房,多富貴家婦女所居。唐白居易詩“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亦指此。這里從另一角度反映了南渡后,貴族階層歌舞升平、醉生夢死的生活。
“何處采菱聞度曲,誰家拜月認飄香?”頸聯主要從虛處著墨,抒發了詩人在繁華鬧市里的聽聞,從手法上言,詩人連續使用了二個設問句,使詩歌更富起伏和韻味:“陣陣晚風飄過,傳來了采菱姑娘們悅耳的吳歌聲;縷縷香氣襲來,又是誰家的姑娘在那兒設案焚香拜月呢?”這上句也可能是實寫,詩人雖處于繁華市廛之中,但在“家家泊舟航”的水城蘇州,是有可能聽到采菱姑娘的吳歌聲,聞到焚香拜月淡淡的香味,但是也可能是這位著名的田園詩人,由于置身于鬧市,深有所感,情不自禁地又回想起恬淡寧靜的田園生活,由此也可略見詩人淡雅的襟懷。
“輕裘駿馬慵穿市,因倚蒲團入睡鄉。”結句構思很有匠心。按一般寫詩規律,前面三聯是鋪寫詩人晚入盤門之所見、結聯應對盤門的所見作溢美性的總結概括,使讀者進一步想見盤門的富麗繁華。可是詩人在這時卻采取了欲擒故縱的手法,撇開盤門的繁華富麗不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鋪染,卻寫自己不愿繼續觀瞻了;“盡管身著輕裘,騎著駿馬,但我卻懶得深入鬧市區了,倚著蒲團,困倦的我已進入了夢鄉。”詩人為什么困倦呢?為什么不愿意穿行鬧市呢?詩人在這里設下了懸念,個中之味,只有由讀者去細細品嘗了!
全詩樸實清新,富有鄉土風味,鋪景抒情,虛實相間,雖則疏朗淡泊,但通讀之后,卻覺得繞有情趣。
(袁曉國)
〔現代散文〕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古城蘇州是我少年時代游學之地。那里的綠樹城廓、青山迢疊、故園曲廊、小橋流水,無處不留有少年游子的履痕足跡。雖然歲月流逝,我亦垂垂老矣,而仍然天涯海角,四方奔波。但,無論走到那里,夜半夢回,總會想起當年的姑蘇景物。思鄉之情,不能自已,乃請友人鐫一閑章,句為“夢里蘇州是故鄉”,常鈐于友人往來書簡之端,聊慰情懷而已。今歲仲秋,不意竟獲江南之行,車過吳門,乃欣然駐足,小住數日,長街訪舊居、深巷晤故人,一償相思之債。更兼故人情深,陪同重游少年弦歌之滄浪亭,尋覓日夕必經的烏鵲橋、三元坊,從而信步登古盤門、度吳門橋、眺瑞光塔,往日情事,如夢如煙、非幻非真,又復一一浮現在腦際。歸來之日,夜有所夢,此身仍在“盤門三景”之間,醒來乃作盤門三景之記。
盤門在蘇州城之西南角上,昔年殊冷落,吳人諺有“冷水盤門”之稱。據說在公元前六世紀初,吳王闔閭“象天法地”以建蘇州城時,就建有陸門八座,水門八座的大規模城池,其時可能就有盤門。后來吳越戰爭,吳國的忠臣良將伍子胥死節,他的頭顱據說是遵其囑咐“懸之西門,以退越兵”。這自然是稗官野史,不足憑信,但以前倒也看過一部電影《西施》,其中就有城門上掛著這個須眉皤然的忠臣頭顱,怒睜圓目。結果,越兵似乎也不買帳,還是攻陷了吳國都城,把吳王夫差抓了起來。一夕之間,夫差就從勝國之王變成了敗軍之首,當了階下囚了。不過這個掛過伍子胥頭顱的城門并不是盤門,卻是它西側的另一城門,即后人為了紀念子胥,把它改稱為胥門的。盤門留給蘇州市民的古老傳說,卻是另外一種。那是到了元代末年,天下大亂,群雄蜂起,而最后大一統于起義于鳳陽城的朱元璋。當時,割據蘇州的是“吳王張士誠”。據說他在蘇州頗得民心,所以朱元璋的軍隊破城之后,蘇州父老還思念故主。于是,每年七月三十日張士誠生日,家家戶戶把香花琥珀焚于門前,蠟燭棒香燃于階下,稱“九思香”,實在隱有“久思吳王”之意。當然老百姓是聰明的,并不說是日為吳王誕辰,卻用一方宗教的紗幕把真相遮蓋起來,誑說是日為“地藏王菩薩生日”。從此相沿成習。少年時代的我,自然年年要看到這天晚上大街小巷遍燃香燭的勝景的。這古老的盤門,據說原先城內外也是市廛林立,熱鬧異常,就是在朱元璋派了大元帥徐達攻下盤門之際,焚燒殺戮,戰后從此變成處處斷垣殘壁,行人卻步之地。1949年后隨著蘇州日益發展,這“冷水盤門”如今也早已成為新樓幢幢,通衢四達的新鬧市了。
但是古老的盤門水門、陸門,而且還包括古代屯兵的甕城,卻安然無恙。近年來又新加修葺,開為游覽區,此外游客可以安步當車,徐徐登上城樓,遠眺城外諸山、城內新景,盡情去發思古之幽情。最有趣的還是若能借得一葉小舟,從水門下蕩槳出入,上窺高大古老的穹門、倒垂郁勃蔥蘢的藤蘿植物,下視清流洄環中的游魚自由嬉戲,一時大有塵慮皆消,憩然入定之意趣。此番我就體味到了這種樂趣。同游者有兩位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利堅“旅游迷”,身歷其境也以英語大呼“神奇!神奇!”不止。他們剛從香島浪游而來中國大陸,對照九龍的“宋城”,連連慨嘆蘇州大可建成一所“吳城”,以此城兩千余年前遺留之勝跡,自可招徠環球旅游迷之向往。雖然這兩個人還不知道蘇州城里城外名勝古跡不可勝數,“專諸巷”、“要離墓”、“干將坊”以至“周瑜故宅”、“唐伯虎舊居”、“金圣嘆書齋”,千古風流,至今尚有遺跡可尋。但外國朋友的建議卻還是值得蘇州城的主事者注意的。
盤門內側即為瑞光古塔。我們漫步在古塔之下,正值夕陽西下,歸鴉喳喳,仰視這始建于三國孫權赤烏年間的七級浮屠,古今興亡之慨一時涌上心來。雖然現存的塔,已是北宋時重修的了。承友人相告,前數年有兩個頑皮的小學生冒險攀登樓梯圮壞的古塔上層,竟發現了一批五代、北宋殘留的珍貴文物。其中就有極為珍貴的宋“大中祥符”年間所造的“真珠舍利寶幢”。后來我們在蘇州市博物館陳列室目睹這一珍品,高達一人上下,金絲銀線串繞珍珠千萬顆,建成一座舍利佛幢,果然妙相壯麗,不愧為稀世奇珍。按說這是蘇州市廣為征聘了全市文物專家、能工巧匠,經過仔細研究才把原已散成零碎珠串的寶幢修復原樣的。這是屬于瑞光塔的一點閑話。
從瑞光塔前行不遠就是“吳門橋”。這是蘇州著名橋梁之一。橋的建筑極為沉穩秀美,現已列為蘇州“重點保護文物”之一,并被列為“盤門三景”之一。它的秀麗的身姿,現在就每每與“古盤門”“瑞光古塔”,在我“靜夜思”時,一一重現于眼前……
(谷葦)
〔民間文學〕 蘇州盤門城里,早先有座古廟,叫普濟禪院。廟里有座七層高的八角形“萬年寶塔”。每逢初一、月半夜里,廟里的和尚都要到塔上去放燈。這時,層層塔身上掛滿了五光十色的彩燈,照得蘇州城里城外一片明亮,連太湖里的魚蝦也會成群結隊游到水面上來看燈哩。有一年秋天,塔里的佛光神燈突然失蹤了,變成了兩盞陰霾霾的綠燈,在塔上一閃一亮的。太湖里的魚腥見了掉頭游,蝦蟹見了沒命溜。奇怪!這兩盞綠燈到底是神光,還是鬼火?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捉魚人不見魚蝦的面怎么活命呢!大家都對塔上的綠燈犯了疑,紛紛跑進城來看個究竟。來到廟門口,只見山門關得緊騰騰。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塔里新近出了一條大蛇,廟里的和尚上去一個死一個,上去兩個死一雙,連當家和尚也被大蛇嚇死了。所以活著的和尚只好四處逃命,另謀生路去了。漁民們聽了這個消息,都發起愁來。眼望著這高聳入云的寶塔,有誰敢上去除掉這害人精呢?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點辦法也沒有。正當大家唉聲嘆氣的辰光,西域有位高僧到蘇州來了。這和尚披著一件大紅袈裟,胸前掛著一個紅彤彤的大木魚,一路走,一路念著佛經。當他來到廟門前,見塔頂綠光一閃,趕緊收住腳頭。正遲疑間,附近的百姓都跑攏來,把塔里出了蛇妖的事情向他講開了,勸他不要進去。老和尚想了想,說:“原來這塔里出了妖孽,怪不得這里毒氣彌漫,鄉親們都是面黃肌瘦的,連廟門前的這叢雙梢合歡竹也枯萎了。貧僧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替百姓除害解難,是我的本份,何況這里的同道死于非命,我非為大家報仇不可!”鄉親們怕他又要被毒蛇所害,都勸他不要去冒這個險。老和尚卻笑了笑,把胸前的大木魚一敲,“通”的一聲,震得廟門前的樹木搖晃。鄉親們看到這情況,知道這和尚有來歷,忙說:“我們正為這妖孽弄得走投無路,請師父指點指點,給我們想想辦法吧!”老和尚笑笑說:“辦法是有的。本來我只要把這木魚敲響一個時辰,管叫這妖蛇寸骨寸斷。只是這塔里的毒氣太重,人進去弄不好會全身潰爛,中毒而死。”鄉親們著急地說:“那怎么辦呢?”老和尚說:“莫急莫急,萬物都相生相克,喏,火來水克,水來土克……”鄉親們又問:“那末,這毒氣用啥來攻克它呢?”老和尚說:“常言道,涎唾勿是藥,處處用得著。人嘴里的涎唾再加上我從西域帶來的良藥,就能克蛇毒。”鄉親們異口同聲地說:“這個便當,我們一人一口涎唾,也能制服這條毒蛇。”不久,老和尚準備齊全,四周的居民和香客都趕來看他捉蛇妖。只見那和尚脫去袈裟,解開百衲衣,用和了藥的涎唾擦過頭面、雙手和胸膛。然后,胸前掛著木魚,走進塔里,把木魚敲了起來。這木魚真是件寶貝,發出來的聲音,賽過響雷一樣,“轟隆,轟隆,”震得塔頂也搖了起來。木魚敲到五千零四十八記,只聽見“嘩啦”一聲巨響,塔頂坍了半面,一條幾丈長的大蛇從塔頂跌了下來,直僵僵地死在亂磚堆上。這么大的蛇,真把看客嚇呆了。這時,老和尚手提木魚,慢悠悠地從塔里踱出來,吩咐鄉親們在塔旁的空地上架起干柴,“劈里啪啦”,把毒蛇燒成了灰燼。老和尚做了這件大好事,鄉親們都感謝他救命之恩,稱他為活佛,要求他留在廟里傳經說法。那和尚就在廟里住了下來,等到寶塔修好后,就在大雄寶殿主持講經。講經那天,上千名香客從四面八方趕來聽經。看到老和尚講得出神入化,個個聽得連連點頭。一時間鐘磬齊鳴,聲震四方,香煙繚繞,直達云霄。最稀奇的是,殿上的法鼓忽然自己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音,塔里金光四射,天上象落雪一樣地飄下來潔白的曇花,同時廟門前那叢枯黃的合歡竹也青生生的活轉來了,連大殿前放生池里的一只千年白龜,也爬到假山上來聽經。鄉親們看到這些情況,歡聲雷動,都說:“今天古塔重修,出現四樣瑞物,真是祥瑞之兆。”因此后來就把寶塔改名為“瑞光塔。”
(陸如松 楊彥衡)
上一篇:詠《廬山風景名勝區·白鹿洞書院》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瞿塘峽》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