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岳珂·祝英臺近》岳 珂
岳 珂
北固亭①
澹煙橫,層霧斂。勝概分雄占。月下鳴榔②,風急怒濤飐③。關河無限清愁,不堪臨鑒。正霜鬢、秋風塵染。漫登覽。極目萬里沙場,事業頻看劍④。古往今來,南北限天塹。倚樓誰弄新聲,重城正掩。歷歷數、西州更點⑤。
注釋 ①北固亭:晉蔡謨筑樓北固山,稱北固亭,在今鎮江北固山上。②鳴榔:漁人用木條敲擊船舷,使魚受驚入網。③飐(zhǎn):風吹物使顫動搖曳。④“事業”句:化用杜甫《江上》詩“勛業頻看鏡”句。⑤“歷歷”句:化用賀鑄《天門謠》詩句:“風滿檻,歷歷數西州更點。”西州,揚州治所在臺城西,故謂之西州。
長江萬里圖(局部) 【宋】 夏珪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鎮江歷代都是軍事重鎮,凡是定都南方的政權都以此為據點防衛北方政權的入侵。歷史上這里曾上演過無數悲壯慘烈的故事,而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如同一位老人,俯瞰著這一切。無數文人登臨北固亭,寫下許多優秀的作品,著名的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岳珂的這首《祝英臺近》也是登臨北固亭所感,寫得同樣慷慨悲壯、豪氣干云,是其代表作。
作者是在夜晚登上北固亭的,時正值江霧漸漸收斂,一抹淡煙橫在遠天,面對著這樣的河山,不禁產生了“勝概分雄占”的壯闊蒼茫之感。此時月光下傳來陣陣“鳴榔”聲,這清幽空曠的聲響,在作者聽來卻夾雜著風濤之聲,這正是他內心澎湃感情的外現。接下來“關河無限清愁”一句含蓄而凝練地寫出心中的悲懷——古往今來無數登臨北固亭詠懷的文人,他們無不是為山河的破碎而悲嘆,借歌詠江山來抒發內心的壯志與悲情。“不堪臨鑒”一語啟下,引出作者的嘆息:“正霜鬢、秋風塵染。”但作者嘆息的絕不只是自身年華的消逝,山河殘缺而英雄老去的悲涼才是“不堪臨鑒”的真正原因。
在下闋中,作者把上文的“清愁”具體化,詞中描寫的場景迅速變幻、堆疊,顯得極為慷慨激昂。他在北固亭上極目遠望,所見之處都已成了戰場。這說明神州淪陷,國事危急。此時的詞人雖然年老,但依然胸懷壯志,希望能夠報效國家。“事業頻看劍”一語化自杜甫詩(見本詞注④),也得自于辛棄疾《水龍吟》中“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的句意,更有曹操《短歌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意味,寄托深遠。接下來“古往今來,南北限天塹”二句感懷古今,同時作者的思緒也從“看劍”的幻想中回到了眼前。浩瀚的長江仍然是阻隔南北的天塹,它既是保護半壁江山的屏障,也是山河殘缺的象征。正在感懷之時,他聽到了遠處渺茫的歌聲,這歌聲穿過重重關閉的城門,傳到耳中,顯得凄切悲涼。在這個死寂的天地中,“西州”報時的更點歷歷可數,它們敲碎了孤獨悲傷的心。
全詞篇幅不長,但包含了非常多的感情,其中有家國興亡之恨,有功業不成之悲,有古今如夢的蒼涼,有年華流逝的凄哀。但是作者沒有細細描寫這些感情,而是把它們都包容在眼前所見的景物和因景物而生發的復雜感想中,信筆寫來,自然圓融而蘊涵深遠。明楊慎《古今詞統》卷一一評本詞說:“槎枒磊塊,不減乃祖之《滿江紅》。”作為岳飛之孫,岳珂是把整個家族甚至一代文人的壯志和悲痛都包含在了這首詞中。(姚蘇杰)
集評 明·楊慎:“此詞感慨忠憤,與辛幼安‘千古江山’一詞相伯仲。”(《詞品》卷五)
鏈接 南宋大出版家——賈似道館客廖瑩中。廖瑩中(?-1275),一名玉,字群玉,號藥州,南劍州順昌(今屬福建)人。登科后即為賈似道館客。似道擅政,政事多決于瑩中。其祖廖剛嘗在西湖畔筑世堂,瑩中遂大興土木,營造園林,極一時之勝。及似道敗,奪職,瑩中與其相對痛飲,歸宅,即吞冰腦自盡。翌日詔下,除名勒停。瑩中嗜書,文章古雅,精目錄版本之學。延請名士精校細刻,世堂本紙墨字刻俱佳,為不可多得的珍本,用墨皆雜泥金香麝為之。自開雕《福華編》始,繼刻《九經》,又輯注、刊刻韓、柳二集,皆瑩中手自校定,極其精妙。又刻《三禮節本》《左傳節本》《諸史要略》等,以供童蒙訓習。再刻《文選》于建安。瑩中喜書法,于成淳間翻刻《淳化閣帖》十卷、《絳帖》二十卷,又刻陳與義、姜夔等諸家遺墨十三卷,即世所謂《小帖》者,皆用善紙佳墨摹拓、幾可亂真。瑩中工詩詞,創“箇秾調”。撰有《世堂集》三卷,已佚,今存《江行雜錄》。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祝英臺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唐宋五代詞·無名氏·醉公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