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丁未冬過吳松作》 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這首詞寫于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冬,姜夔往返于湖州、蘇州之間,經過吳松時。
吳松是地名,一說是今江蘇吳縣,一說是水名,即笠澤,即今太湖,一說即今吳縣東一小湖。這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這里曾隱居過一位唐朝有名的詩人,號“天隨子”的陸龜蒙。陸龜蒙本來就是姜夔心儀之人,經過這里,不免發幾句思古之幽思。
陸龜蒙是宋人尤其是南宋時人追慕的對象,原因是他的隱,而且,他不但隱,還隱得很雅。《唐才子傳》說他“時放扁舟,掛篷席,赍束書、茶灶、筆床、釣具,鼓棹鳴榔,太湖三萬六千頃,水天一色,直入空明”,這簡直是神仙過的日子了。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吳江知縣林肇建鱸鄉亭,繪越范蠡、晉張翰、唐陸龜蒙在亭內,尊稱“三高”,即后來的“三高祠”。據范成大《吳郡志·祠廟下》記載,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縣令趙伯虛把祠遷到雪灘,“此祠人境俱勝,名聞天下”。
陸龜蒙的生活,與姜夔有一些相似,不過似乎比姜夔更灑脫一些,他至少不必像姜夔一樣,還要去干謁一些有身份的人物,所以姜夔對他也是很有些羨慕的,在詩中就經常說“三生定是陸天隨”(《除夜自石湖歸苕溪》),“沉思只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三高祠》)這樣的話。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是泛說,不過是燕雁本無機心,不過是隨著季節南來北往而已,正像自己往來于湖州、蘇州一樣。燕雁,有釋作北雁,以燕讀平聲,地名,即燕、趙之地的燕,所以“燕雁”就是北雁。也有人說就是燕子和大雁,因為都是候鳥,也講得通。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是名句。從北宋王禹偁《村行》詩中的名句“數峰無語立斜陽”化出,但用“清苦”二字形容山峰,多多少少是包含著作者的主觀情緒的。“商略”二字最有意思,也是這兩句詞生輝的地方。一般都把“商略”理解為“醞釀”,意思是說,數座山峰靜靜地立那里,云蒸霧繞,正在醞釀著一場黃昏時分就會落下的雨。
上片純為寫景,下片即轉入抒情。第四橋,即吳縣城外的甘泉橋。唐人品評天下水,以甘泉為泉品第四,陸龜蒙即隱居于此。姜夔來到這里,更產生了步天隨子后塵的想法。然而斯人已往,到此憑吊,滿目蒼涼,只有凋零的柳枝,還在風中飛舞。
這首詞是被后人激賞的。清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就說:“白石長調之妙,冠絕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點絳唇》(丁未過吳松作)一闋。”評價極高。
上一篇:竊杯女子《鷓鴣天》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東皋寓居》晁補之》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