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侍御渙,靜者也,旅于江側(cè),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絕久矣。肩輿江浦,忽訪老夫舟楫。已而茶酒內(nèi),余請誦近詩,肯吟數(shù)首,才力素壯,辭句動人。接對明日,憶其涌思雷出,書篋幾杖之外,殷殷留金石聲。賦八韻記異,亦見老夫傾倒于蘇至矣。
——《杜工部集》
這篇短文是杜甫《蘇大侍御訪江浦賦八韻記異》一詩之序,也是一篇短小精練的小品文。
詩題中說“記異”,也就是記述蘇渙特出奇異的地方,序就緊扣這兩個字來作文,突出“異”字。那么,究竟異在何處呢?第一,蘇渙本來是個“靜者”,也就是超然恬靜,自甘寂寞,不樂交往的人,他已經(jīng)屏絕人事很久,連州府的官員也不來往了。但是現(xiàn)在忽然坐著轎子到江邊的船上來訪問我這個四處飄蕩、無家可歸的人,你說奇也不奇,異也不異?可以想見杜甫當時是多么的驚喜。第二,驚喜之余,趁吃茶、喝酒的時候,杜甫請他朗誦自己最近所作的詩歌,他居然肯于朗誦幾首,這說明他平時是不肯朗誦的,現(xiàn)在肯朗誦給杜甫聽,也就有惺惺相惜之意了。杜甫覺得他的詩“才力素壯,辭句動人”,一個“壯”字,寫出了蘇渙詩的特色,同時說辭句也很生動感人。杜甫曾在《戲為六絕句》中說:“才力應難跨數(shù)公(指庾信、初唐四杰等人),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就杜甫植根于“盛唐氣象”的審美思想來看,他推崇雄渾闊大的藝術(shù)風格,喜歡“碧海掣鯨”式的作品?,F(xiàn)存的蘇渙詩歌只有四首,七言詩《懷素上人草書歌》一首,五言詩《變律詩》三首,都收在《全唐詩》中,就總體風格來說,符合杜甫所說的審美觀點。這,也使杜甫感到驚異。第三,到第二天杜甫想到蘇渙朗誦詩歌時的情景,還感到那流暢鏗鏘的聲音就像轟雷一樣,沖口而出,似乎那“書篋幾杖之外”都還回蕩著他的朗誦之聲,這也令杜甫感到驚奇。這一切,使杜甫覺得奇異,所以,要特意寫一首詩給蘇渙,來表達自己的傾倒之情。全文只有九十三個字,內(nèi)容卻包含得如此豐富,一波三折,描寫也很精練生動,確乎是一篇難得的小品文。
杜甫寫給這位“靜者”的詩是:“龐公不浪出,蘇氏今有之。再聞誦新作,突過黃初詩。乾坤幾反復,揚馬宜同時。今晨清鏡中,白間生黑絲。余發(fā)喜卻變,勝食齋房芝。昨夜舟火滅,湘娥簾外悲。百靈未敢散,風波寒江遲。”(按,現(xiàn)存杜詩只有七韻,可能脫了一韻)對蘇渙稱賞備至。杜甫不久還寫了一首詩《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遞蘇渙侍御》,最后四句說:“附書與裴因示蘇,此生已愧須人扶。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jù)要路思捐軀?!睂μK渙寄予了很高的期許,希望早日取得要職,為朝廷效力,就像當初自己希望的那樣,做“致君堯舜上”,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人。
然而,“靜者”不靜。蘇渙是個什么樣的人呢?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專門寫了一章“杜甫與蘇渙”,他引《中興間氣集》中的小傳介紹說:“渙本不平者,善放白弩(一種能連發(fā)的弓箭),巴中號曰白跖。人(四川、湖南交界處的少數(shù)民族)患之,以比盜跖。后自知非,變節(jié)從學。鄉(xiāng)賦擢第,累遷侍御史,佐湖南幕。崔中丞(瓘)遇害,渙遂逾嶺,扇(煽)動哥舒(晃)跋扈交廣?!币簿褪?,他后來到了廣東,成為大將哥舒晃的謀主,殺了嶺南節(jié)度使呂崇賁,舉兵造反,東起潮陽,西至肇慶,北起韶關(guān),南至廣州,轟轟烈烈地造了兩年半反,仗打得非常激烈,但是最終還是被唐軍打敗,蘇渙也被殺掉。這些,當然不是杜甫此時能夠料到的,因為在蘇渙拜訪后的次年,杜甫就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了。杜甫一生服膺儒家思想,以忠君愛國為己任,他當然是不主張造反的,要是早知道蘇渙會這樣,怕是避之唯恐不及,絕不會“傾倒”了吧?
上一篇:《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下一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