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
這首歌最早見于東漢王充《論衡·感虛篇》中,末句作“堯何等力”。這里據《帝王世紀》選錄。《論衡》和《帝王世紀》都說這是帝堯時的歌:當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人擊壤于路邊,引起旁觀者的贊嘆:“大哉,帝之德也!”——多么偉大呀,堯的恩德!于是老人唱這首歌回答:我早作晚息,自食其力。堯為我出了什么力呢! “壤”是一種游戲用的器物。木制,長約30多厘米,前闊后窄,形狀如鞋。擊壤時,先置一壤于地,遠離三、四十步外用另一壤投擊,中者為勝。
受上述載錄的影響,清人沈德潛在編《古詩源》時,把本詩列為中國古詩之始,而有的學者則以之為中國“韻文之最早者”。(顧實《中國文學史大綱》)那么,此詩是否堯時的作品呢?讓我們先簡析一下它的內容和形式:
詩歌所描繪的是一種自足封閉的農耕生活,追求的是無君無臣、無榮無辱、不兢不營、陶然自樂的理想境界。這種情感意緒,顯然是與春秋時期主張“無為自化” “小國寡民”的道家思想相溝通的。而形式上,它的明白如口語的活潑詩風與對仗工整的四言句式,又頗似西周時期的“詩三百”。由此,與許多研究者一樣,對此詩的誕生年代,我們有理由表示懷疑。也許,說它是西周以后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民間產物,可能更確當些。
上一篇:《冬》原文|賞析
下一篇:《初鼓才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