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酈道元·三峽》鑒賞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水經注·江水注》)
《水經注》是一部散文佳作,與《三國志注》、《世說新語注》、《文選李善注》并稱四大名注。其中江水注關于長江三峽的描寫是其中的精華,而總寫三峽一段,更是膾炙人口,傳唱不衰。盡管只有短短155字,但春夏秋冬四季兼備,山水草木筆筆俱到,道出了三峽700里的萬千氣象,呈現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生機蓬勃的山水圖軸。
山高水險是三峽的主要特色。文章開篇著重寫山: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如鳥瞰俯視;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似抬頭仰觀。“略”字極言眾山銜接,連綿不絕,“重”、“疊”、“隱”、“蔽”寫出了山的高峻,“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則刻意渲染出山高江狹的特征,為寫水作了鋪墊。寫水則依水勢的盛衰落筆,動靜相間,有張有弛。夏季著意于江水暴漲,水流湍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即使乘駿馬,駕長風,也休想趕上奔騰的江流,疾速兇險,悸心動魄。春冬景色恬靜幽美,雪白的激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深潭,奇異的倒影,高峰怪柏,飛漱江流的懸泉瀑布……,平靜中帶有微妙的動感,與夏水的險急恰成鮮明的對照。秋天水枯氣寒,猿鳴哀囀,氣氛顯得悲寂凄涼,最后用當地流行的漁歌作結: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一掃上文的無限春光,蕭瑟的氣韻悠揚深長。行文如此起伏多姿,曲盡其妙,畫面豐富,色彩變幻,真可謂尺幅羅千里。
作者善于攝取富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幾筆便境界全出。遣詞造句講究煉字,比如用“清榮峻茂”四字狀寫水樹山草四種景物,既精煉含蓄,又各具特色,筆力雄壯酣暢。行文變化,神明無方;俯仰正側,粗細明暗,無不兼備。奇文秀句,層見迭出,百讀不厭。劉熙載評“酈道元敘山水,峻潔層深,奄有楚辭《山鬼》、《招隱士》勝境。柳柳州游記,此其先導耶?” (《藝概·文概》)是很有見地的。
上一篇:散文賦《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清·陸次云·三灘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