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中·菩薩蠻》原文賞析
賈君彥明為陽丘丞,三年職揚政舉,而廉苦過甚。其歸也,作長短句贈之
挈家來吃山城水,三年不剩公田米。何物辦歸裝?一車風滿箱。吾人垂淚嘆,過客回頭看。誰不愛清官?清官似子難。
這首詞的可注意處及可珍貴處,主要在其題材的新穎。它第一次采用“長短句”的形式,歌頌了一位為官清廉的地方官。這在以前的詞篇中,似乎是未曾看見過的。
元代是一個貪污成風的朝代。行賄、受賄,到處可見;貪贓、枉法,幾成了官吏們的“尋常”之事。對此,我們只要想一想關漢卿《竇娥冤》中的楚州太守桃杌就夠了——他看見張驢兒來“告狀”,竟至對他下跪,原因是“但來告狀的就是我衣食父母”!盡管這只是劇作者的插科打諢之筆墨,但“嬉笑”之外,卻又寓有辛酸的血淚和強烈的諷刺。明白了上述情況,再來讀劉敏中的詞,我們便會較深地理解它的“難能可貴”。
從詞序可知,章丘(即陽丘)縣丞賈彥明,三年來為地方上做了不少好事,所謂“職揚政舉”是也。可他本人,自奉甚廉,頗得百姓擁戴。故在他任滿卸職之際,閑居在家鄉的詞人,特意作詞送之。詞的上片,概述了賈彥明三年來的清廉政績,以及卸任時的“兩袖清風”。它先用兩語簡括了賈丞的三年生涯:“挈家來吃山城水,三年不剩公田米”。“挈家”者,舉家也;謂其挈婦將雛,攜帶家眷前來此地。“來吃山城水”,并非今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是指其生活之清苦,僅吃此山城之一口“水”也。“三年不剩公田米”,言其三年任滿,不多帶一粒“公田”之米回去。“公田”,意指“公家之田”(《后漢書·安帝紀》:“公田假與貧民”);這兒以“公田米”借指非我本分應有之公家與百姓的財物。常語云“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由此即見一般地方官搜刮民脂民膏之貪酷。可這位賈縣丞,直到卸任時卻也不私藏一粒公家之米,其“公私分明”由此可見。接下兩句更具體描寫他的“兩袖清風”:“何物辦歸裝?一車風滿箱。”他那置備行裝的大車和箱籠中,啥也沒有,僅有“清風”來往于其間!因而其詞序所云的“廉苦過甚”,不言而自明。詞的下片,描述了百姓送行的動人場面,并直接表達了自己對于賈丞的頌揚。“吾人垂淚嘆,過客回頭看”,其中的“嘆”字,既是贊嘆,又是嘆息(惋惜)。贊嘆的是賈丞的“職揚政舉”和為官清廉;嘆息、惋惜的是如此的好官實在難得,從今再要尋覓,恐怕是難而又難的了。所以,作者又在這個“嘆”字上面加上了“垂淚”的形容,寫出了百姓揮淚相送的場面。而與此同時,那位“過客”(指卸任而去的賈丞),卻也同樣舍不得離開章丘的老百姓,故而正在那里“一步一回頭”地揮手作別呢。詞筆至此,作者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直接“站出來”抒情:“誰不愛清官?清官似子難。”這兩句就充分表達了他對“清官難覓”的感嘆和對賈丞的熱情歌頌。詞的主題也就到此“完成”。
這首詞從寫作方面來說,明白如話,并無多大特色。但從其題材內容而言,正如前面已經說過的那樣,是頗足珍貴和引人注目的。劉敏中其人,人品甚高(參《木蘭花慢》和《清平樂》詞賞析),他無論為官之時還是賦閑之日,都密切關心國計民生。所以除此之外,他還在其他一些詞篇中也詠寫過有關“清官”的類似內容,如《玉樓春》詞有云“清官廚饌無兼味”、“野人衰賤清官貴”等等。這些,都可看作是他與清官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自我言志”。
上一篇:《陸姮·菩薩蠻》原文賞析
下一篇:《施紹莘·菩薩蠻》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