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法曲獻仙音 聚景亭梅次草窗韻》·王沂孫
王沂孫
層綠峨峨,纖瓊皎皎,倒壓波痕清淺。過眼年華,動人幽意,相逢幾番春換。記喚酒尋芳處,盈盈褪妝晚。己銷黯。況凄涼、近來離思,應忘卻、明月夜歸輦。荏苒一枝春,恨東風、人似天遠。縱有殘花,灑征衣、鉛淚都滿。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據吳則虞《詞人王沂孫事跡考略》,王沂孫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來到杭州。次年,與徐天佑、戴表元、周密宴集于楊氏池堂。這首詞就是這次在杭逗留期間所作。
周密(字草窗)原詞題作“吊雪香亭梅”。雪香亭在聚景園內,本是南宋御園。周密詞中有“市朝輕換”,“對斜陽、衰草淚滿”等語,顯然作于宋亡之后。其末句云: “又西泠殘笛,低送數聲春怨”,亦借《梅花落》曲以喻宋社之覆。所以吊梅,實吊故宋。王沂孫這首和詞,用意正同。
這首詞從回顧往昔寫起。上片記聚景園昔日梅林之盛,“層綠峨峨,纖瓊皎皎”,層層疊疊,橫斜間出,一一倒映在清澈的西湖水面上。“倒壓波痕清淺”句,即從林詩化出。“倒壓”二字,又從姜夔《暗香》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而來。從昔日聚景園的梅花之盛著筆,乃是為了表達作者對故國的深切眷戀。“過眼年華”以下,謂舊地重游,勾起昔日風流俊賞的韻事,難以忘懷。這是王沂孫與周密共同的經歷。他們都是西湖詞社中的社友,喚酒尋芳,吟詩填曲,度過了南宋末年所謂“小元祐”的“承平”時代一段最好的時光。
下片就聚景園梅的今昔對比,追懷亡宋故國。宋孝宗建聚景園,以供退位的高宗閑暇游幸。直至理宗時,歷朝皆于此賞梅。“明月夜歸輦”不啻是“先朝盛事”,記下了當日高宗諸人在聚景園步月問梅,流連忘返,深夜歸輦的帝王家的風雅閑情。上面說“應忘卻”,實際上是說“不應忘卻”。“已銷黯。況凄涼、近來離思”,使這些詞人感到銷黯和凄涼的,皆在于“深未忘卻”這些先朝韻事。“荏苒一枝春”以下,說梅下興懷人之念,但已有人天之隔的味道,已經永遠不可能遙致而寄達了。因此不禁淚下淋浪,灑滿了重來行客的征衣。
這首詞從聚景園感嘆國家興亡,并以梅事的今昔貫穿全篇。開頭寫昔日梅林之盛,篇末則以“一枝”和“殘花”作結,首尾對照,不勝興廢之感。“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即表明詠梅以寄懷,實際上是寫亡國之痛。
上一篇:周密《法曲獻仙音吊雪香亭梅》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向子諲《洞仙歌中秋》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