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洞仙歌 中秋》·向子諲
向子諲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凈。何處飛來大明鏡?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人猶苦余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拼卻長年,醉了還醒。
向子諲的這首詠中秋詞,從意境上能翻出新意,且有所寄托。上片極寫中秋明月的瑩潔明亮,“何處飛來大明鏡”一句出語平實而氣勢奪人,詞人把明月在碧藍天幕上的出現想象為偌大的明鏡從“何處飛來”,這就突破了通常“冉冉升起”的一般化描寫,使明月具有了飛動感。第四、五句與第六、七句是一組對應的問答式結構,誰說斫砍了月中的桂樹,明月就會變得更加光輝?(唐人有句云: “刬卻君山湘水平,斫卻桂樹月更明”)其實明月本來就非常明亮,那所謂的月中桂樹不過是這大明鏡映出的山河倒影而已。這里詞人以其獨特的想象否定了對明月的慣常描寫,賦予了其以嶄新的蘊意。
下片進一步寫中秋明月帶給人間的福祉以及詞人對明月“十分圓”的翹望,從而孕含了一種理想寄托。第一、二、三句以反襯的筆法抒寫明月帶給人間恩澤。三境當指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個傳說中的仙境。詩人以“余熱”、“生塵”的煩躁反襯中秋明月帶給人間的清涼、潔凈和寧靜。他把明月當做一種理想的美的化身,它將消除塵世的煩雜,給世界帶來愜意的光明。下面數句是對理想境界的進一步延伸。詩人要手持運斤成風的玉斧把月亮來重修整,使夜夜月亮都如十五的皓月一樣圓圓地照耀寰塵。從而把重整山河的抱負含蓄而又明朗地瀉于筆端。最后詞人激情傾訴:為了這人世的十分圓滿,他要長年累月地廝拼,要從沉醉中蘇醒。
上一篇:王沂孫《法曲獻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韻》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蘇軾《洞仙歌》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