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在
江南二月試羅衣,春盡燕山雪尚飛。
應是子規(guī)啼不到,故鄉(xiāng)雖好不思歸。
這是一首表現(xiàn)思婦怨情的絕句,這類詩歌很容易寫得平庸雷同,缺乏新意,但作者此詩卻能獨辟蹊徑,寫得富有思致。
“江南二月試羅衣,春盡燕山雪尚飛”,開首兩句分別描繪了江南二月與燕山暮春時的不同景象。江南是思婦所在的地方,也即征人的故鄉(xiāng),燕山本是北方山脈名,此處代指征人服役的北方邊塞。二月的江南已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人們已脫去冬裝、穿上質(zhì)地輕軟的羅衣了,然而北方邊塞春盡時節(jié)依然大雪紛飛。這兩句詩用對比手法,通過兩地氣候相差之懸殊見出兩地相隔之遠,又以相隔之遠暗示團聚之難;同時,江南與塞北氣候之間的對比也顯示了江南好、不如歸的意思。兩句詩沒有正面抒寫思婦對征人的思念,但字里行間已隱約透露出思念之情。
然而征人遲遲不歸。前兩句既已點明思婦與征人間相去極遠,則下面便緊承這一意思在“遠”字上做文章。不過作者并沒有讓思婦說“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或者“爾獨何辜限河梁”一類的話,如果那樣未免蛇足,而是出人意料地說“應是子規(guī)啼不到,故鄉(xiāng)雖好不思歸”,構思可謂奇妙。“子規(guī)”即杜鵑鳥,傳說是古代蜀國君主杜宇亡國后魂化而成,其啼聲哀苦。大約也因其啼聲哀苦,容易引起征人游子的思歸之情,故又名催歸。這里寫子規(guī),自然是子規(guī)有令人思歸之意,且其啼聲哀苦,也可令人聯(lián)想到思婦的怨情,說“啼不到”,便是承上面兩句江南塞北路途遙遠之意而來,“故鄉(xiāng)雖好不思歸”則將開首兩句中暗含的故鄉(xiāng)好之意點明了,但征人并不歸來,于是不能不怨,但歸怨于子規(guī),雖然無理,卻又把思婦怨而不怒的微妙心理刻畫得十分傳神。詩雖題為閨怨,卻不從正面入手渲染怨情,而是言此意彼,寄情委婉,形成了含而不露的風格,耐人回味。
上一篇:李攀龍《挽王中丞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姜宸英《惜花》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