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寨兒令
鮮于必仁
漢子陵,晉淵明,二人到今香汗青。釣叟誰稱?農父誰名?去就一般輕。五柳莊月朗風清,七里灘浪穩潮平,折腰時心已愧,伸腳處夢先驚。聽,千萬古圣賢評。
元人散曲中,有不少人是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論,來反映自己對從政的態度的。這曲[寨兒令]正是如此。
“漢子陵,晉淵明,二人到今香汗青。”東漢嚴光字子陵,一名遵,“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及光武即位,他堅決不做官,乃變易名姓,隱于富春山,終生為煙波釣徒(詳見《后漢書·嚴光傳》);東晉大詩人陶潛字淵明,因不滿當時的封建統治,由彭澤令拂袖而去,隱歸田園,“躬耕自資”,終了一生。“汗青”,史冊、史書。嚴子陵、陶淵明鄙棄功名富貴,不事王侯,至今留香名于青史。
緊接著“釣叟誰稱?農父誰名?去就一般輕。”這里連用兩個問句,自己得出結論。從字面看,作者似乎對無論是去官還是留任,都一樣看待,無足輕重;一個“輕”字用得奇妙。其實作者是看輕“留”,而看重“去”的。
“五柳莊月朗風清,七里灘浪穩潮平,”是作者對嚴光、陶潛“去”官的進一層肯定。在作者眼里,嚴子陵、陶淵明不僅香名留千古,就是陶淵明居住過的五柳莊和嚴子陵垂釣的七里灘,也別具風姿,一個是“月朗風清”,一個是“浪穩潮平”。“折腰時心已愧,伸腳處夢先驚。”折腰,《晉書·陶潛傳》記載: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伸腳,《后漢書·嚴光傳》記載:光武帝同嚴光“論道舊故,相對累日。”“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這里活用故事,說明在帝王旁邊睡一次覺都要心驚膽戰,言外之意是“伴君如伴虎”,隨時都有殺身之禍!
“聽,千萬古圣賢評。”歷代對嚴子陵、陶淵明的辭官歸隱都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嚴光的遺產比漢光武帝還大。
全曲采取史家合傳的手法,對嚴子陵、陶淵明雙提并舉,斤兩悉稱,在創作上獨具藝術特色,形象地表達了對嚴、陶清高自潔、傲世不阿的贊賞。
上一篇:越調·寨兒令道士王中山操琴·張可久|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越調·小桃紅孫氏壁間畫竹·喬吉|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