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陸游2
王荊公作相3,裁損宗室恩數,于是宗子相率馬首陳狀訴云4:“均是宗廟子孫,且告相公看祖宗面5。”荊公厲聲曰:“祖宗親盡6,亦須祧遷7,何況賢輩!”于是皆散去。
1本文為《老學庵筆記》中的一則,標題為后人所加。宗室:皇帝的宗族。恩數:種種特權。2陸游(1125-1209):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等。3王荊公: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4宗子:宗室中的嫡長子。相率馬首:意為結伙而至荊公馬前。陳狀:遞上狀紙。5相公:宋代對宰相的稱呼。6親盡:指年代久遠。7祧(tiao):祖廟。
【析點】 看來中國人“不看僧面看佛面”的傳統是古已有之了。王荊公變法,欲“裁損宗室恩數”,宗子們就堂而皇之地“抬”出祖宗來:“我們都是宗廟的子孫,奉告相公要看祖宗的面子。”哀告中夾著威脅。銳意改革的荊公并不吃這一套:“就是祖宗世代遠了,也要從祖廟中遷出,何況你們!”聲色俱厲,“釜底抽薪”,“何況賢輩”句中一個“賢”字又充滿奚落、嘲諷的意味,宗子們理屈辭窮,只好灰溜溜地“散去”了。
放翁通過筆記的形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王安石變法的情況,以史筆為法,不著一字褒貶,卻盡顯作者態度。全文不足七十字,敘述生動,繪聲繪色,一句話便活畫出了宗子們全憑祖先“恩蔭”養尊處優的卑瑣相,一句話便烘托出了一個激流勇進、雷厲風行的改革家的形象。馬下馬上,兩兩相形,對照是如此鮮明,足見放翁為文之功力。
上一篇:《螳螂捕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西泠橋畔醉紅樹》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