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龍門》原文與賞析
顧炎武
亙地黃河出,開天此一門。
千秋憑大禹,萬里下昆侖。
入廟熏蒿接,臨流象想存。
無人書壁間,倚馬將黃昏。
這首詩是顧炎武于康熙三年 (1663年) 來山西游歷時,途經河津縣龍門時寫下的。詩人顧炎武為明末清初人,明亡后,他以遺老自居,不愿與清統治者合作,常寄懷山水天地之間。他的旅游詩寫得也非常好。
“亙地黃河出”,突出地描寫了橫亙大地的黃河長流,一個“出”字,把黃河飛流直瀉的聲影寫活了。作為一個詩眼,這個“出”字運用得非常貼切,表現出詩人超凡的功力。“開天此一門”,運用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的意境,古人把黃河穿越呂梁喻作“開天門”,從龍門兩旁的山勢來看,這里也確實是被黃河沖開的山口。可是在古代人們不知道大自然的造物神力,總把各種自然現象解釋為神靈的功勞。“千秋憑大禹,萬里下昆侖”,這是說千百年來,賴有大禹治水時鑿開的龍門,從昆侖山來的黃河之水才能一瀉千里,穿山直下。這里,詩人根據神話傳說,把龍門的開鑿歸功于大禹,實際上也是對上古時代勞動人民創物的歌頌。
龍門又稱禹門,這里是黃河流往陜西的重要孔道,千百年來又是秦晉人民友好往來的交通津渡。龍門山上舊有大禹祠,是人們祭祀禹王的地方。從詩中可以知道,直至清代,這里的禹王廟還在,而且香火很盛。這無疑是龍門古渡的一處很有意義的人文景觀,詩人自然不會把它放過。“入廟薰蒿接, 臨流象想存。”原刊本“薰蒿”作“蒿”, 用了個異體字, 實際上這個怪字與“熏”或“薰”都是相通的,指點燃的香蒿,大禹廟中香煙不斷,歷代質樸的黃河兒女,祝禱其間,祈望得到神靈的保佑,平安吉祥。在奔騰咆哮的黃河兩岸謀生,既受黃河的福蔭,又會遇到黃泛的侵害,“臨流”之際,怎么不讓人想起治水圣人大禹呢? 只有心誠,心中總念想著禹王,才會不怕黃河的肆虐,才能得到神靈的佑助。這便是禹王廟中香煙繚繞,接續不斷的原因。
“無人書壁間,倚馬將黃昏。”古代墨客騷人每喜在形勝之地、亭臺宮觀題壁以記之,然而在這荒野的禹王廟中,卻無人題壁,人文景觀寥寥。詩人正是通過這種描寫,道出龍門一帶的天然野趣,筆下著意要描寫的是壯麗的自然景觀。作者在縱情觀覽之間,物我兩忘,與天地同化。末句“倚馬將黃昏”意境同于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迷花倚石忽已暝”,都是指正在欣賞秀麗景色之時,天色忽晚,令人無限悵惘之感。在游記詩中,將情感推至高峰時,戛然打住,用“日暮”之類的詞句收尾,是古人常用的藝術手法。它往往能起到耐人回味,余音繞梁的“定格”效果。
上一篇: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魏源《龍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