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趙佑·書《書永清張乞人事》后
嘉善周震榮宰永清,嘗書張乞人事。
張乞人, 永清縣南門外貧人也。父歿 【1】, 行乞養母, 止無廬舍, 穴土為居。會天大雪, 知縣魏繼齊過其處, 聞歌聲出地中, 怪之。左右曰:“張乞人也。”呼出, 問之。答曰:“今日我母生辰, 歌以勸餐耳。”命車載其母子至官廨【2】。繼齊母饋其母大布及栗, 繼齊饋乞人錢十緡 【3】。乞人叩頭曰:“官母賜我母, 不敢不受; 官賜我, 我不敢受。”繼齊曰:“與其殘杯冷炙, 日夕沿門也?”答曰:“殘杯冷炙, 我母安之久矣,且無污也。我愚民, 不知此十緡, 官何所受之? 我母年八十, 我年六十有一。為官清白, 百姓足矣!”繼齊慚汗下, 不復強授焉。為營室于城內金花巷, 將命居之。乞人負其母去, 不知所終。
于是仁和老友趙佑讀而為書其后云。
乞而孝, 難已; 乞而廉, 尤難。觀乞人之受官母賜, 不受官賜, 其真視萬鐘猶呼蹴哉【4】! 惟孝, 故能廉; 不廉, 不成其孝也。雖然, 乞人以乞養母, 官以官養母, 官母之賜乞母, 何莫非官之有所受以安其母? 乞人特推其安母之心, 以重官母, 亦善為官地也。官盍徐省其向所受之果【5】克【6】安母, 母之安之亦如乞母乎, 則無獨為乞人難也, 則猶幸此一官之知慚也。
【注釋】
【1】 歿 (mo): 死。
【2】 廨 (xie): 古代稱官吏辦事的地方。
【3】 緡 (min): 古代成串的銅錢, 每串一千文。
【4】 蹴 (cu): 足踢而賜人以物。
【5】 果: 真的。
【6】 克: 能夠。
【賞析】
閱讀《書〈書永清張乞人事〉后》,應從人物關系來看文章的結構特點。
永清縣南門外,有一個以行乞為生、以行乞養母的人,因其姓張,人稱之為張乞人。當時,任永清知縣的是魏繼齊。魏繼齊深為張乞人的品行所感動,于是才有對他的饋贈,與他的對話一段故事。嘉善人周震榮任永清縣令的時候,曾經記載了張乞人的事跡,其主要內容就是張乞人以乞養母,拒絕魏繼齊的饋贈,不接受為他營建的屋舍,負母去而不知所終等等。趙佑,仁和人,周震榮的好朋友。他讀了周震榮關于張乞人事跡的記敘后,感慨萬千,因而據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由這些人物的關系及事情的緣由始末,可以看出作者趙佑對文章內容安排的匠心。
開頭一句話“嘉善周震榮宰永清,嘗書張乞人事”,簡明地交代了周震榮曾記載張乞人的事跡,亦扣緊了題目中“書永清張乞人事”的含義。這個“書”是周震榮所書,即記載。其后便是文章的中心部分,它引敘了周震榮記載的張乞人的事跡,尤其是他與知縣魏繼齊的關系。引敘結束處,作者寫道:“于是仁和老友趙佑讀而為書其后云”,這個“書”含有議論之意,從結構上看,顯然是引出針對此事而發表的議論部分。文章的最后部分,就是作者的議論,因而本文的題目為《書〈書永清張乞人事〉后》。
本文的起承轉合,過渡銜接相當清楚,所以文章的結構也一目了然。引敘部分是全文的基礎,針對故事內容而發表的議論,更顯作者見解的高深。這也是分析、欣賞本文的兩個重點。
周震榮記敘張乞人的事跡,一是突出他的孝,二是突出他的廉。父歿而生活無所依,張乞人便行乞以養母;無安身之廬舍,張乞人便掘土穴而安居。這純孝之舉已值得稱贊,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處于極度艱辛之中,卻不忘慶賀母親的生辰,乃至于歡歌而勸母親進餐。因有此心,大大感動了知縣魏繼齊,于是用車把他們母子倆載回官邸,接著是官母用布、粟送乞母,縣令用錢送乞人。魏繼齊以為這是愛民之舉,總可以得到感恩戴德;一般俗人或許會為張乞人遇此好官而慶幸,以為要飯的母子從此可以安身度日了。但張乞人不接受縣令的賞賜,因為他不知道這十緡錢是縣令從何處來的,何嘗不知,他毫不隱諱地說:“為官清白,百姓足矣!”聽罷此話,魏繼齊便慚愧得汗如雨下。也就是說,當官的錢財來自貪賄,接受了這樣的錢財等于污穢了自己的孝心與廉潔。張乞人寧可整日沿街乞討以養老母,而不接受官吏貪賄而得的錢財,這是他品德高尚之處,這更足見他對官場的深透認識和對貪官污吏的憤恨。
周震榮從行動、語言兩方面突出地揭示張乞人的思想品德,從而使一個以乞討為生的下層平民的形象剎時高大起來,這高大形象的精神支柱就是孝和廉。文章從行動上突出張乞人的孝, 從語言上突出張乞人的廉。寫行動較顯露, 寫語言卻暗含,兩者互為補充, 使人物有血有肉。這是《書永清張乞人事》一文對人物刻畫的成功之處, 趙佑引敘這段文字, 是對周震榮記敘的肯定、贊賞, 但更重要的是為自己的議論奠定了事實依據。
“乞而孝, 難已; 乞而廉, 尤難”, 這是多么深刻的論斷! 作者趙佑以十個字高度地概括了周震榮記敘的張乞人事跡的核心。他贊頌張乞人的孝, 更贊頌張乞人的廉。由此, 他圍繞著孝與廉發表了自己鮮明的看法。
《孟子》有 《魚我所欲也》 一文, 其中有“呼爾而與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一句, 說的是有志氣的人寧死也不屑于接受他人輕蔑的賞賜, 張乞人就是這么一個不受呼蹴之賜的乞人。孝是他廉的基礎, 廉是他最大的孝, 正如作者所說:“惟孝, 故能廉; 不廉, 不成其孝也。”但趙佑對張乞人的孝還有更深刻的論述: 乞人以乞養母, 那是心安理得的,為官的以俸祿養母, 也認為是心安理得的, 但做官的如果是用貪賄而得的錢財來養母, 做母親的又該做何感想呢? 這種建立在貪賄之上的孝, 不但不是孝, 而是對孝的最大的褻瀆。因此, 作者以為張乞人接受官母賜給他母親的布、粟, 只是推及自己的孝心而敬重官母之心, 并沒深思官母的所賜是否乃為官的貪賄而得的財物。這樣就把廉置于比孝更重要的位置上, 進而作者希望官吏們能想一想自己用以養母的錢財能否讓母親心安, 官母的心安與靠兒子行乞而生存的乞母的心安是否相同。是啊, 官吏們要真正做到不貪, 那恐怕比張乞人行乞養母更難了。魏繼齊聽張乞人的詰問而知慚愧, 說明他良心尚在, 說明他將不貪賄而成廉潔的官吏。
“為官清白, 百姓足矣!”作者由孝論及到廉, 其真正目的在于希望官吏廉政, 造福百姓, 因此也大大深化了記敘部分的含義, 闡明了自己的政見。這是 《書<書永清張乞人事>后》的積極意義。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曾國藩·書《歸震川文集》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