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浙江省·鑒湖》古詩詞賞析大全
鑒湖,又名鏡湖、長湖、大湖、慶湖,在紹興市南1.5公里。東漢永和五年 (140年),會稽太守馬臻總納山陰、會稽兩縣36源之水為湖,東至曹娥江,西至錢塘江,經170里,周圍350里,灌溉良田9000余頃。由于水清如鏡,故名鑒湖。現今湖面已大為縮小,方圓只有幾十里; 但湖上堤橋隨設,漁舟時見,四圍遠山,山水相映。王羲之曾夸鑒湖:“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賀知章、陸游都愛此湖山奇麗,而終老此鄉。賀知章在唐玄宗朝為官,離家50多年,告老回鄉時,發現一切都變了樣,但是“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近代革命志士秋瑾曾自號 “鑒湖女俠”。
越水繞碧山,周回數千里。
乃是天鏡中,分明畫相似。
一為滄波客,十見紅蕖秋。
觀濤壯天險,望海令人愁。
何必探禹穴,逝將歸蓬丘。
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
[詩名] 越中秋懷 (全詩16句)
[作者] 李白,唐天寶元年,42歲時游會稽,居剡中 (屬會稽郡),此詩描寫會稽 (今紹興市) 山水,抒游逸之情。
[注釋] ●越水:指鑒湖,為倒裝句,實為碧山繞鑒湖。●天鏡:喻指鑒湖。●滄波客:離鄉漫游的游子,此處為李白自稱。●十見紅蕖秋:說出蜀漫游已10年。蕖,芙蕖,即荷花。●觀濤:指觀錢塘江潮。●禹穴:指會稽山禹陵,即大禹墓穴。《漢書·司馬遷傳》:“上會稽,探禹穴”。參見“禹陵”篇顧絳 《禹陵》詩注。●五湖:相傳范蠡乘輕舟以泛于五湖 (即太湖),莫知其所終極。
鏡水八百里,水光如鏡明。
偶尋古寺坐,便有清風生。
天闊雁一點,山空猿數聲。
老僧作茗供,笑下孤舟輕。
[詩名] 過鏡湖
[作者] 陳孚,字剛中,號笏齋,元代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元世祖至元年間,曾以布衣上《大一統賦》,拔擢為官,后升任翰林國史院編修官。
[注釋] ●八百里:極言鏡湖水面廣闊,實為夸大之辭。古時湖面廣闊,宋以后逐漸淤縮,現方圓不過幾十里。●天闊二句:天極為開闊,只是成行秋雁遠去而成一點;山谷極為空曠,偏傳數聲猿啼。這是極大與極小的對比,與秋思聯系在一起,收到極強的藝術效果。
錢塘艷若花,山陰芊如草。
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
[詩名] 山陰
[作者] 袁宏道,此詩是以錢塘 (今杭州)與山陰(紹興)作對比,以反襯法表明紹興自古就是湖山奇麗的地方。
[注釋] ●錢塘二句: 說兩地相比,錢塘(杭州)艷麗如花,而紹興則如翠綠青草。芊草:生長茂盛的青草。●六朝二句:這兩句是說杭州雖美,但歷史遠沒有紹興悠久。六朝以前,西湖還只是普普通通的湖泊,無人知曉。據歷史記載,杭州西湖是在唐代白居易到杭州當刺史進行治理后才逐漸出名,到宋代蘇軾到杭州當通判,后來又成為南宋都城,始聞名天下。六朝,指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
露冷紅衣已卸香,鏡心何處出新妝?
菱歌未斷西風起,八月涼于五月涼。
[詩名] 泛舟鑒湖
[作者] 厲鶚,字太鴻,號樊榭,浙江錢塘人,清代文學家。此詩是 《泛舟鑒湖》四首中的一首,描寫鑒湖秋色,采菱的歡樂場面,季節的突變和詩人的新奇感受。
[注釋] ●紅衣卸香: 指荷花。由于時已秋天(農歷八月),荷花早已枯萎,詩人將荷花凋零比為少女卸妝。●鏡心:鑒湖的湖心。此句表示詩人的惆悵,不知何處再有荷花可見。●八月涼于五月涼:八月涼是指八月湖水涼;五月涼指采菱女。杜甫 《壯游》詩:“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杜甫著意于越女潔白細膩的皮膚,似乎由湖水清涼滋養而得,厲鶚聞菱歌而想到采菱人,聯想起杜甫詩句,而有此句。唐代張籍詩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本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抵萬金。”(《酬朱慶余》)厲鶚此詩顯然受張籍詩影響,化用其詩句,與眼前景物自然契合而成。
水鑒云天花魅俏,西湖時有遜其嬌。
嚇波俠女磨一劍,八百青山嘯躍高。
[詩名] 紹興鑒湖
[作者] 王樹遠
[注釋] ●俠女:指秋瑾,清末反清革命志士。她自號“鑒湖女俠”。●磨一劍:秋瑾曾有詩《鷓鴣天》:“莫道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八百青山: 比喻與秋瑾一起策劃浙江起義的革命志士們。
上一篇:關于描寫《北京市·金臺夕照》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浙江省·錢塘潮》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