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屈大均·雷女采葛歌》原文賞析
雷女采葛,緝作黃絲。東家為綌,西家為絺。夫寒衣葛布,婦饑食葛乳。得錢雖則多,不足償租賦。一日織一尺,十指徒苦辛。只以肥商賈,無能養(yǎng)一身。
廣東省的雷州半島盛產葛。葛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纖維可織夏布,夏日穿上很涼爽。雷州婦女善于織葛布。這首詩通過寫織葛婦女的辛酸,反映了社會分配的不公。
首四句直陳其事,不尚雕琢,敘寫織葛婦女織葛布的全過程。她們先要上山采割葛藤,再析出葛麻的纖維,緝成一絲絲、一束束的絲縷,然后再織成一塊塊的粗葛布和細葛布。應當看到,要把生長在野外的葛藤變成葛布,實在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只是詩人把織葛婦女辛勞的場景都推到了文字背后。詩中鋪敘雷州東家西家,人人忙碌,個個辛苦,這就使詩中反映的疾苦不限于一家,而具有普遍性。
織葛女忍著饑渴,冒著寒暑,不顧疲勞,日夜辛勤采葛績織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財富。按照常理,求得起碼的溫飽,應該是沒有問題。但是,現(xiàn)實究竟又如何呢?“夫寒衣葛布,婦饑食葛乳。”他們天寒之時沒有御寒之服,仍穿著只宜夏天穿的葛布;饑餓了,卻沒有糧食,只好以葛乳代食,這種從葛根中提取出來的淀粉,只能權且充饑。上句言夫,下句言婦,是互文。詩人截取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個斷面,從維持起碼生命的衣食落筆,極寫了人民生活的貧困艱難。詩人指出,是織葛女無能力養(yǎng)活自己嗎?不,她們本來可以維持生活,并且憑著創(chuàng)造的財富還應該生活得較好。但是,她們“得錢雖則多”,卻“不足償租賦”。出現(xiàn)這種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國賦官租如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橫征暴斂,貪婪的欲口無法填平。再加上富商大賈巧取豪奪,盡管她們不辭辛勞,技術嫻熟,一日可以織葛布一尺,也只是白白地辛苦一場,到頭來連自己也無法養(yǎng)活。這該是多么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啊!詩人采用對比手法,把商賈和人民并列地放在一起加以比較。商賈不勞動,卻十分富有。他們腐化奢侈,盡情享受,養(yǎng)得腦滿腸肥。織葛婦女終日辛勞,卻貧困不堪,不得溫飽。詩中沒有激烈的議論,只是客觀地擺出這兩種極不正常,極不合理,極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象,讓讀者去領會,去思考,并透過現(xiàn)象去探索社會的本質。惟其如此,才更具有韻味,更耐人深思。
屈大均作為一個具有進步世界觀的詩人,基于對社會問題的關心,使他能夠繼承我國民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去發(fā)現(xiàn)存在于現(xiàn)實社會的慘景,去思考各種危害人民的社會問題。這就必然無情地揭露官僚、地主、豪商對人民的肆意掠奪,拼命榨取和殘酷侵害,批判社會的黑暗和腐朽;憐憫和同情被剝削、被壓迫者的痛苦和不幸;發(fā)泄對那個不合理、不公平社會的怨恨、憤怒情緒,真正為饑者而歌,為勞者而怨,其批判精神遠紹漢樂府。詩人筆下的葛女形象是經過典型化的,代表著廣大勞苦人民的遭遇和命運。
詩在表現(xiàn)方法上采用賦法。詩人對封建社會中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極不公平、極不合理現(xiàn)象進行了藝術提煉,然后客觀地、冷靜地直陳出來。讓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的描繪中去深思、去聯(lián)想、去感發(fā),從而深刻認識勞動人民貧窮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本身。與詩歌的內容相一致,詩人沖破了傳統(tǒng)文學觀念的束縛,采用清新活潑自由的民歌形式,運用樸實無華,明白如話的語言反映現(xiàn)實生活。可以說,其辭質而徑,其言直而切,流宕自然,淺中寓深,近而不浮,俗中帶雅,在詩歌平民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成功嘗試。短短的詩行,“看擬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充分體現(xiàn)了屈大均駕馭語言的能力。沈德潛說:“詩有庸語,入屈翁山手便超。”(《清詩別裁集》)這首詩可以證明其評論之確切不妄。
上一篇:古詩《施閏章·雪中望岱岳》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屈大均·魯連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