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水調歌頭①·楊炎正》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②。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干角③,人倚醉醒中。 千萬里,江南北,淛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④,去作釣魚翁⑤。故國且回首⑥,此意莫匆匆。
①水調歌頭,詞牌名。 ②芙蓉,荷花,這里指秋荷。 ③闌干,樓臺的圍欄。 ④舟楫,這里指小船。 ⑤釣魚翁,釣魚的老翁,這里指隱居避世的隱者范蠡大夫。 ⑥故國,作者心中的昨日強大之國。這往往是作者對現實不滿后的寄托之思。
楊炎正誓為抗金,但統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遠大抱負無從施展。這首詞通過對自家身世的娓娓傾訴,表達憂國憂民的愛國摯情。
詞的上片,書寫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愁思。起首兩句,輕寫愁態,夕陽西斜之下,作者手持酒杯,臨風暢想,感慨發問。西風蕭瑟中含有年華流逝之意,暗寓歲月蹉跎、青春不再的傷感。接下來“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兩句,自然是發問的內容。秋荷花色紅艷,所以作者才聯想追問西風:為什么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顏料去染秋荷了?作者又駐足江邊,江上滿眼芙蓉,紅艷奪目,突然心生悲情,暗寫愁懷,頗為沉郁。“暮”與“斜日”都是灰色蒼涼的色調。隨后作者表達“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作者以“萬斛”言愁不盡,表現無形之愁比喻妥貼、生動。離愁處處,愁之無邊無際,竟連飛鳥立足棲息的地方都沒有,何況人呢?“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蒼茫,闌干處可見一線天光;憑闌處,愁懷難遣。非醉非醒,把酒澆愁,內心積郁,愁腸百結。
下片,詞人著重抒寫報國與歸田的心理矛盾。承接上片意脈,作者自述人生道路:飄零他鄉,萍蹤浪跡,行路不定;接著發出感嘆,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詩意,表達寄寓田園之思,但又心有不忍:誰是國中豪杰?其中暗有:舍我其誰之意!如今英雄無用武之地,浪跡江湖的舟楫,變想效法范蠡大夫,做個釣魚隱士。詞人遭受了人生的種種挫折,理想不能實現,從而郁悶失意,無可奈何。“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詞尾這句,傷懷離愁,故國之思,交織煩亂,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當時的心境。
這首感懷秋日的詞,抒發著報國無路、虛度光陰的苦楚。詞情流露之處,作者的偉岸人格可見一斑。
這首詞的意象是西風,此作中離愁、憂怨、傷感清晰可感。西風里暗含羈旅游子的心境,在詩人眼中,秋風總夾雜著幾分寂寞冷落,所以他們多用秋風抒寫內心的悲涼、愁意。如“秋風蕭蕭愁煞人”“何堪老淚交流日,多是秋風搖落時”等等。作者借“西風”極寫滿懷羈情,表達一種難以驅遣的哀怨之情,道盡無限傷感。
●楊炎正,字濟翁,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楊萬里之族弟。慶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始登第,為寧縣簿。后除架閣指揮,尋罷官。嘉定三年(1210)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論劾,詔與在外差遣,知藤州。嘉定七年又被論罷,改知瓊州,官至安撫使。楊炎正與辛棄疾交誼甚厚,多有酬唱。炎正工詞,清俊不俗。有《西樵語叢》一卷。《四庫總目提要》稱其詞“縱橫排之氣,雖不足敵棄疾,而屏絕纖秾,自抒清俊,要非俗艷所可擬”。清況周頤《蕙風詞話》稱其詞“婉曲而近沈著,新穎而不穿鑿,于詞為正宗中之上乘”。
代表詞作:《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蝶戀花·離恨做成春夜雨》《瑞鶴仙·風光開舊眼》《鵲橋仙·筑成臺榭》《千秋歲·五云縹緲》《憶秦娥·東風寂》《念奴嬌·杏花楊柳》等。
●水調歌頭,參見第90頁相關介紹。
●芙蓉的傳說:在印度,蓮花是精神性和藝術的最重要的象征。印度女神貝瑪源自前亞利安神話,她象征由水和肥沃構成的理想世界。在印度教神話里,梵天是世界的造物主,他誕生于一朵蓮花,而這朵蓮花又是從睡在水面上的毗濕奴(Vishnu)的肚臍汲取養料生長起來的。蓮花在佛教中則更負盛名,佛陀有“一雙蓮花眼、一雙蓮花腳和兩條蓮花腿”。那位把印度教傳到西藏(公元八世紀)的宗師或叫印度祭師被稱為“蓮華生”,(即“生于蓮花”)。觀世音菩薩的一個化身叫“持蓮花者”,在這里,蓮花象征同情和憐憫;他的另外一種化身手持一朵紅蓮,叫“與蓮共舞之神”。
楊炎正用詞作真實地表現了他那種感時傷事、郁郁不安的心理。詞句之間充滿哀怨傷感,同時作者又將豪放、沉郁融合一體,展現了風姿綽約、藝術獨到的構思。
蝶戀花
別范南伯
楊炎正
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剗地東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為君愁絕聽鳴艣。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后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
詞的開篇把“夜雨對床、友人情誼”的情感構思在夜雨燈前的意境中,而且從夜雨聯想到春江水漲,又從春江水漲聯想到明朝行舟,水漲解纜而去的情境。想到這里作者報怨春雨造成離恨,眼看朋友就要隨著東流的江水乘船離去,不待明朝,今夜已使人愁情滿懷。后二句是設想江上送別的別離之情:岸上柔軟柳枝;惜別不忍,卻又無法把好友留住,弱柳不能系行舟。搖櫓時發出的吱呦聲,更加使人感到離別之苦。作者心中真摯的友誼就像潺潺的江水一樣,從內心深處自然地流淌出來了,哀婉久絕,回味不窮。
詞轉下片,作者話別時又回憶當年的南徐往事。“尋春”二字是暗指狎妓,但這里言語只有傷感的回憶,不見歡愉。詞人與范南伯當年留下他們放蕩不羈的青年時代的足跡。作者青年時代的此種狂放行徑,體現的是不拘小節的豪放氣概,重在體現友人間的混跡交誼。“后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友人江上話別,摯友就要登舟離去,當行舟轉過叢山時,不忍離別、傷情之極。“亂山只礙離人目”,這是一幕蒼涼灰冷得電影畫面,把萬千思緒展現在同一空間之內,作者復雜的心理,表現精巧。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
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
上一篇:宋詞《水調歌頭·李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水調歌頭·汪莘》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