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言情贈友詩歌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送別,是古典詩歌中一種常見的題材。特別是唐代,由于詩歌的廣泛普及,這類題材更是隨處可見。
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為大清河上源的一條支流。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 ,燕太子丹派荊軻入咸陽,以獻督亢(今河北易縣、涿縣、固安一帶) 為名,圖謀刺殺秦王。臨行時,燕太子丹曾在易水邊為荊軻設宴送行。唐高宗調露元年(679) ,駱賓王隨禮部尚書裴行儉從軍定襄 (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曾到過易水流域。這首詩就寫于此時。
詩的前二句歌詠荊軻告別燕太子丹故事。在當年餞別的宴會上,荊軻為了壯行色,曾請高漸離擊筑 (一種樂器) ,自己唱道: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如今,詩人也在易水“送人”,自然會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所以,這前二句從字面上看是詠史,但又切合作者的心境。因為詩人此次從軍定襄是在剛剛出獄不久,而他的入獄,是遭人誣告的結果。從軍定襄,又是在求職不得的情況下不得已的一種舉動。宦途的失意,自然會在詩人心里引起不平之氣。這樣一來,說“壯士發沖冠”,就不僅僅是對荊軻所發的贊嘆,也包含著詩人在送別朋友時要吐的一腔憤憤不平之氣! 正因為如此,詩人在后二句才說: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昔時人”不僅指荊軻,而且也包括燕太子丹。荊軻歷來被奉為俠肝義膽的 “壯士”,而燕太子丹又是人們歷來稱頌的禮賢下士的楷模。而這正是詩人所羨慕的。所以,他對這兩位 “已沒” (消失) 的古人充滿了敬意,而言外之意則包含著,“今日” 的世上已經沒有這種令人敬仰的人物了這一深層意蘊。明白了這層含義,就可以明白,詩人在送別朋友之際,感到 “今日”的 “易水” “猶寒”,既有對 “已沒”的古人的敬仰,又對今日人情淡薄的世風感到寒心。詩人珍視友朋之間真正友誼的心情包含在眼前的景物之中,更顯得耐人尋味。
上一篇:《烏夜啼》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六年春遣懷八首(其二)》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