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耶律楚材·庚辰西域清明》原文賞析
清明時節過邊城,遠客臨風幾許情。野鳥間關難解語,山花爛漫不知名。蒲萄酒熟愁腸亂,瑪瑙杯寒醉眼明。遙想故園今好在,梨花深院鷓鴣聲。
庚辰年(1220),三十歲的耶律楚材正隨成吉思汗遠征西域。西域所處緯度較中原為低,春溫季節來得要晚些,雖然節序已屆清明,可這兒才呈現出一派撩人的春光,入耳的是那間關的野鳥,照眼的是那爛漫的山花。良辰美景,把酒臨風,禁不住鄉愁如亂山橫,自然要涌動起“故園”之“想”了。
去國懷鄉,可以說這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傳統題材,名篇佳句,歷來舉不勝舉。不過,無論是“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蒼郁也好,或者是“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的清麗也好,關鍵在于一要真摯,二要有特色,三要美,才能夠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耶律楚材的《庚辰西域清明》之所以能深深地觸動我們,原因就在這里。
此詩開門見山,一破題就立即用“遠客臨風幾許情”一句帶起滿紙波瀾。接下,“野鳥”“山花”本是泛用,算不得什么高明,但綴以“難解語”和“不知名”,可就要算是耶律楚材自己的面目了。也就是說,這一切跟故鄉既如此相似,又那樣不同,故云“難解語”、“不知名”,這就準確地道出了“遠客”的那種陌生感。至如“蒲萄酒”、“瑪瑙杯”,這些固然是西域的東西,是承“邊城”來的,用以入詩其實也算不得什么本事,倒是“愁腸亂”、“醉眼明”才真實地刻畫出了這位流寓者的特殊體驗。“亂”,煩亂也。剪之不斷,揮之不去,忘不了,丟不開,越是酒入愁腸越是心煩意亂。“明”,發亮也。愈喝酒愈是愁煩,愈愁煩愈是思念,愈思念愈是亢奮,愈亢奮眼睛愈是發亮。一個“亂”,一個“明”,狀“遠客”之“情”,可謂真切之至。有了這番鋪陳,結句以“遙思”之筆躍入“梨花深院”的憶念中,也就是情之自然了。
耶律楚材寫詩,往往不假雕琢、不矯情,以本色勝。這首詩仍然保持著這個特點。此詩語言自然,屬對工整,自有其天然的韻致。宋李淦曾經說過: “文章不難于巧而難于拙,不難于曲而難于直,不難于細而難于粗,不難于華而難于質: 可與智者道難與俗人言也。”(《文則精義》二一)他所謂的“直”和“質”,無非藝術創作的平實無華,用以衡量耶律楚材的這首詩,我們認為還是有道理的。
上一篇:古詩《耶律楚材·己丑對雞鳴山》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枚·張麗華》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