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鷓鴣天》原文賞析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飲更何成。三杯漸覺紛華近,一斗都澆磈磊平。
醒復醉,醉還醒,靈均憔悴可憐生。《離騷》讀殺渾無味,好個詩家阮步兵。
元好問生當多難之秋,金亡后隱居不仕;但年輕時他也很想有所作為,“少年負虛名,問舍求田意未平。” (《南鄉子》)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人生道路上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磨難以后,他深感“一線微官誤半生”。宦海浮沉,未能拯濟蒼生,這是他內心苦悶之所在。首兩句是反詰語。他覺得虛榮浮名都是身外之事,真是輕如羽毛。即使封個萬戶侯,其樂趣也未必能勝過躬耕田野。名利之場猶如傀儡戲,演出了多少人間興廢離合之事,轉瞬散場,猶如夢幻。而世人卻仍慕名利,輕人情,這種炎涼的世態,使他心情煩悶,而又深感無能為力。“且看”句是用反問的口吻,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喝上幾杯,又怎么能消除內心的苦惱呢?
“三杯”兩句是飲酒時的感受。“紛華”,亦作“芬華”,繁華榮耀之意。這里是說幾杯下肚,酒酣耳熱,狂歌浩蕩,不由興高采烈。“斗”為古代酒器,“磈磊”即“塊壘”。斗酒澆愁,胸中不平之氣逐漸平復。以上寫出他醉時的情態,也是對不飲更何成的解釋。如果不飲,那么他的思想將不會得到欣悅而只會陷入更深的苦悶,而飲酒只是解脫這種苦悶的無可奈何的辦法。
下片接著用反語發泄酒后的牢騷不平。先以屈原為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云:“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說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作者卻認為醒后可以再醉,醉后還能又醒。“皆醉”和“獨醒”之間的界限也就不復存在,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的說法也不能使人信服自己確實不慕名利,“三閭些,伍子歌,利名場幾人參破?” (嚴思濟《雙調·壽陽曲》)因此,靈均(屈原)雖說是為了憂國而不顧個人安危,但受讒放逐,又不被眾人理解,苦痛絕望,以至于自投汩羅江而死,真是太可憐了(生,語助詞)。《離騷》是屈原發自心底的愛國之聲,但去除不掉楚王朝的腐敗風氣,改變不了楚國滅亡的歷史悲劇,這首長詩寫得雖然極其感人,但讀得遍數再多也無濟于事。這也是憤極而發之語,并不是貶低屈原。末句提到的阮步兵,即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以善飲酒有名。他的《詠懷詩》八十五首,旨在譏刺揭露朝政,卻寫得隱晦難懂。由于他不滿曹氏政權的腐敗,又不愿為篡位的司馬氏周旋,只好玩世不恭酣飲終日,口不臧否人物,借以避嫌避禍,可見他頭腦十分清醒,不過是借飲酒來保全自己。“好個”兩字,說明作者對阮籍的這種態度是十分諒解的,同時也對自己的朝吟暮醉作了解釋。
上一篇:《蔡松年·鷓鴣天》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惲·鷓鴣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