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長慶四年(824)作者從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寫了這首詩。詩中借晉初益州刺史王硔率師于西塞山戰勝吳軍,完成統一大業的事實,諷喻唐憲宗吸取六朝覆滅的教訓,也警告割據的藩鎮勢力。
原文
西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②。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③。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江流④。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⑤。
注釋
①西塞山:在今湖北黃石市東面長江南。 ②西晉:指王硔,晉武帝時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下益州:由益州沿江東下。王氣:帝王所在地的祥瑞之氣,古人迷信的說法。 ③千尋鐵鎖:吳人為了防晉,曾用巨大鐵索橫截江面,防止晉的兵船東下。后被王硔燒毀。石頭:石頭城,又名石首城,舊址在南京清涼山,后用作南京市代稱。 ④山形句:意為西塞山仍然緊挨著長江毫無不同。江流,長江。 ⑤四海為家:四海歸于一家,即天下統一。故壘:舊時的吳國堡壘,也喻指當時的藩鎮割據。
賞讀
詩的前四句以精煉、緊湊的詞句,運用對此手法敘寫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和戰爭的結局。詩只在第一句寫到晉軍,余三句俱寫東吳?!皹谴乱嬷荨?、“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何其神速。開言便先敘結果,以下便回講這段歷史,東吳想拒長江天險及沉鎖江底來阻敵軍,可是最后還是舉起“降幡”。作者寫這段歷史,一方面揭示當時吳王的昏聵,用以諷刺后來者的愚蠢之至,國家統一乃必然;同時更進一步說明,虛妄的“王氣”,險要的地勢,弄虛作假是不足以為恃,不堪一擊的。這幾句寫史之句氣勢雄渾,跌宕有致。接下五六句感慨自然永恒與人事變遷:前四句內容深刻,故此四句可以從容而以“幾回”來總括,用“收”來抒感嘆,言簡意賅;“依舊”顯示出自然永恒變化人事短暫。最后二句作者宕筆而直寫今事,展現作者冷靜的歷史感,而中間又加以作者感慨之情。
這首詩看似在敘述歷史,描述古跡,然而卻把思想寓于對往事的敘寫之中,格調酣暢淋漓;詩人把嘲弄鋒芒直指妄想割據一方、昏聵無能的統治者,對腐敗無能的唐王朝發出警示。
上一篇:《唐詩·李白·行路難二首(其二)》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宋詞·朱熹·觀書有感二首》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