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
楚江空晚,悵離群萬里,恍然驚散。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凈草枯,水平天遠。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誰憐旅愁荏苒。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
南宋姜夔一派詞人,大多工于詠物。詠物詩詞,或模寫物態,以克肖為能,或綰合人事,以情韻為勝;高者則義存比興,別有寄托。張炎這首《解連環》,專詠孤雁,不但工于描摹,長于用事,而且兼寓家國身世之感。因此歷來傳誦,張炎至被稱為“張孤雁”。張炎還以《南浦》一詞詠春水聞名,又被稱為“張春水”。
先看其描摹物態。張炎《詞源·詠物》篇說: “詩難于詠物,詞為尤難。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這首詞的上片,以“楚江”的寥廓江天為背景,描摹孤雁離群驚散后顧影徘徊、棲止不定的心態,十分傳神。“沙凈草枯,水平天遠”八字,更以風霜之余的秋景渲染其環境氣氛,有人認為“雖丹青難畫”。而且江天蕭瑟,四顧蒼茫,更令人感到斷鴻零雁的凄涼冷落。“寫不成書”二句,進一步描繪“孤”字。成群的雁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單飛的孤雁自然排不成字,但只見遙空“一點”。張炎在這“一點”之中注入了“寄得相思”的深厚情意,與“殘氈擁雪,故人心眼”緊相連結,托物傳情,密切關合人事,這樣就倍見精彩。這二句詠物而能不滯于物,才情巧思,皆不落恒蹊,確屬名句。張炎之被稱為“張孤雁”,就是由這二句傳開的。
此詞下片“想伴侶”數句,則與開頭的“離群驚散”遙相呼應,轉寫孤雁復歸的心愿。它寄希望于來春群雁北飛時,與昔日的舊侶于玉關相逢重見。寫孤雁拳拳以復歸為念,這就從上片的摹寫物態進而傳達心態,合乎鴻雁為群體動物之本性。寫失群孤雁而以昔日伴侶為映襯,則益顯其孤。它的復歸愿望自屬渺茫,要是不幸而落空,那就更為孤苦了。最后以“雙燕歸來,畫簾半卷”為結,也是以雙燕反襯孤雁。在結構上,張炎主張詠物詞“要須收縱聯密”。此詞以孤雁離群始,以切念歸群終,亦正符合張炎“收縱聯密”的原則。
再看其用事。張炎認為“詞用事最難,要體認著題,融化不澀。”這首詞的用事,都是有關雁的故實。“顧影欲下寒塘”、“暮雨相呼”二句,將唐崔涂《孤雁》詩: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于上下片分散使用,都恰到好處。“寫不成書”數句,用蘇武以雁傳書故事,又切合南宋淪亡后元蒙統治的時代現實,并非泛說。“長門夜悄,錦箏彈怨”,上句用杜牧《詠雁》詩: “長門燈暗數聲來”,下句用錢起《孤雁》詩:“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皆以唐詩入詞,融化無痕,字面典雅。
最后再看此詞寓意。這首《解連環》是張炎托辭孤雁以寓身世之感。劉永濟《微睇室說詞》認為,此詞“從托辭言,寫孤雁之處,有非畫筆所能傳者,從寓身世言,則又有非言語所能盡者,孤雁與身世兩方面寫來俱極工,能盡離合之致”。但除了孤雁有作者自喻的成分,詞中涉及殘氈擁雪之故人與猶宿蘆花之伴侶,究竟為誰,是不能也不應一一為之坐實的。至于這首詞中所寫孤雁,它與雁群身離而心不離,拳拳以復歸為念,這種心態,則又不妨看作是張炎托辭以達,借物以明志了。
錢唐張叔夏,嘗賦孤雁詞,有“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人皆稱之曰“張孤雁”。(〔元〕孔齊《至正直記》)
張炎詞:“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沈崑詞: “奈一繩雁影斜飛,點點又成心字。”周星譽詞:“無賴是秋鴻,但寫人人,不寫人何處。”三詞詠雁字,各具巧思,皆不落恒蹊。(李佳《左庵詞話》卷下)
上一篇:《解語花 上元·周邦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訴衷情·顧夐》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