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朱熹·觀書有感二首》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這兩首詩是寫“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fā)議論,而全詩卻只寫景、議景,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比興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蘊藉深遠。
原文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①。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②。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③。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④。
注釋
①鑒:鏡子。這句詩把翻開了的書本比喻成半畝方方正正的池塘,進而又把池塘比喻成揭開布罩的鏡子。徘徊:來回移動的樣子。這句詩把書本中的內(nèi)容比喻作池塘中映現(xiàn)的天光云彩,在一池清水中游移不定地運動著。 ②渠:它。指“方塘”——書本——腦海。為:因為。活水:經(jīng)常流動的、源頭不斷的清新水流。以上兩句寫:為什么書本在人腦海中的境象如此清晰呢?原因是有活水——知識積累和經(jīng)驗為根底——作為源頭。 ③蒙沖:一種巨大的戰(zhàn)艦,也寫作艨艟,這里形容古人用來書寫的毛筆。 ④枉費:白白地浪費。推移力:推著船走動的力氣。中流:江心。
賞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這兩句所展示的形象本身,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朗。而詩人的本意并不在這明媚澄澈的湖光山色之間,他是借此暗喻抒發(fā)自己的讀書感受。詩人于第三句發(fā)問轉(zhuǎn)折,然后自問自答。這兩句的議論主要是針對“觀書”而不是“觀景”發(fā)的。詩人認(rèn)為,一切事物要保持其新鮮旺盛的生命力,都離不開運動?!胺教痢庇捎谟小霸搭^活水”不斷輸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反映出“天光云景”,而且能反映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tài)。這就是這首小詩所展現(xiàn)的形象和思想意義。這首詩寫景形象生動,議論深入淺出,不設(shè)一典,卻能把真切的體驗轉(zhuǎn)變?yōu)樯羁痰恼芾?,且用直白的語言表達出來。
第二首首聯(lián)“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也對客觀事物作了描寫,形象鮮明。但詩人的目的不在單純寫景,而是因“觀書有感”而聯(lián)想到這些景象,從而揭示一種哲理?!跋騺硗髻M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就是對這種哲理的注釋。蒙沖巨艦,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擱淺,才能輕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離開了這樣的必要條件,違反了它們在水上航行的規(guī)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發(fā)揮了人們渾身干勁,也是白費力氣。這就是這首小詩的藝術(shù)形象所包含的客觀意義。
朱熹的這二首詩歷來備受稱贊,他巧于設(shè)喻,語言趣味橫生,充滿詩情畫意,引人思索,給人啟迪。陳衍曾評論說“寓物說理而不腐”。
上一篇:《唐詩·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漢魏六朝詩歌·曹操·觀滄?!吩娫~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