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寺獨宿有題一首因獻楊常侍》唐山水詩鑒賞
韓愈
長沙千里平,勝地猶在險。
況當江闊處,斗起勢匪漸。
深林高玲瓏,青山上琬琰。
路窮臺殿辟,佛事煥且儼。
剖竹走泉源,開廊架崖廣①。
是時秋之殘,暑氣尚未斂。
群行忘后先,朋息棄拘檢。
客堂喜空涼,華榻有清簟。
澗蔬煮蒿芹,水果剝菱芡。
伊余夙所慕,陪賞亦云忝。
幸逢車馬歸,獨宿門不掩。
山樓黑無月,漁火粲星點。
夜風一何喧,杉檜屢磨飐。
猶疑在波濤,怵惕成夢魘。
靜思屈原沉,遠憶賈誼貶。
椒蘭爭妒忌,絳灌共讒諂。
誰令悲生腸,坐使淚盈臉。
翻飛乏羽翼,指摘困瑕玷。
珥貂藩維重,政化類分陜②。
禮賢道何憂,奉己事若儉。
大廈棟方隆,巨川楫行剡。
經營誠少暇,游晏固已歉。
旅程愧淹留,徂歲嗟荏苒。
平生每多感,柔翰遇頻染。
展轉嶺猿鳴,曙燈青睒睒。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京郊大旱。韓愈上書請寬民徭,為幸臣李實所讒,貶為連州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令。永貞元年(805)遇大赦,離陽山至郴州待命。這首詩寫于他逗留湖南期間。湘西寺,即今長沙湘江西岸岳麓山上的岳麓寺。杜侍御,不知其名。楊常侍,名憑,是當時湖南觀察使。
這是一首古體詩,記敘了韓愈人山游佛寺的經歷,委婉地抒發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與不平。
“長沙千里平” 以下十句描寫湘西寺的所在。詩人寫佛寺卻先寫佛寺所在之山,寫山則與千里平曠、湘江繞流的平原景色比照,又以“斗起”二字強調山勢之突兀險峻,使詩的開首便境界闊大,氣象不凡。接著便由山勢而寫山林,而寫佛寺。“玲瓏”,空明之意。此處形容林間樹木高大茂密,枝葉間撒下縷縷陽光的情景。“琬琰”,本是古代的兩種玉圭,這里用以形容岳麓山的峰高林密、蒼翠如玉。湘西寺就座落在山林中盤曲小路的盡頭,寺殿樓臺,依山傍崖而立。佛寺內撞鐘鳴鼓,經誦朗朗; 佛寺外,架竹引水,清泉潺潺。這十句中雖無一處寫到人的活動,但畫面的移換和詩中的“路窮”二字暗示出詩人登山入林而至佛寺的游覽經過,讀著詩,我們仿佛隨詩人一起來到了清幽僻靜的寺院之前。這種以詩人視點的移動來描寫景物的方法,既使讀者有如身歷其境,十分親切,又如展開一幅長卷山水,氣勢恢宏。
“是時秋之殘”以下八句寫入寺的情形。詩人因是陪游,故有“群行”、“朋息”之說; 又以“忘后先”、“棄拘檢”寫眾人在暑氣尚存、山行體熱之時忽見清幽涼爽的廟堂而欣喜若狂,以致于相互都忘記了各自的身份和嚴格拘守的尊卑次序,爭先入寺。這情景寫得活潑有趣。山僧延客,引入清涼的客堂,設置竹席榻床,端上澗水烹煮的蔬菜,送來鮮嫩的菱角、雞頭。山寺里的生活儉樸而新鮮,安寧又自在,令詩人欣羨不已。
“伊余夙所慕” 以下,便由寫“陪游”轉入寫“獨宿”。前十句寫夜景,后八句寫夜思。詩人慶幸自己能留宿山寺。有意敞開房門以迎接山林夜色。“門不掩”這一細節刻畫了詩人熱愛山林的真情。這是一個無月之夜。蒼翠的山林,華麗的佛殿,白日所見的一切都為黑暗所吞噬,唯有遠處的漁火點點閃爍,有如綴在夜幕上的星星。夜是這樣的靜,只聽見山風在林中喧囂,樹搖葉動,有如置身于大海的波濤。在詩人筆下,山寺之夜安靜而神秘,有一種令人說不清的恐怖,尤其是在“獨宿”之時。陣陣林濤將詩人送入夢鄉,林濤陣陣又將詩人從惡夢中喚醒。面對著一片漆黑中閃閃的漁火,聽著山林中喧鬧的風聲,詩人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自沉汨羅江的屈原,遠貶長沙的賈誼。王逸注屈原的《離騷》,以懷王少弟司馬子蘭、楚大夫子椒解釋其中的“椒蘭”,而他們都是讒佞之人。《漢書》記載,賈誼年少而有才華,頗得漢文帝劉恒的信任,因受絳侯周勃、灌嬰等老臣的忌妒,由太中大夫調任長沙王太傅。“椒蘭爭忌妒,絳灌共讒諂”,講述著屈原、賈誼在政治上受排擠的不幸。韓愈的遭遇與他們相類。在此地此境,思想此人此情,他不由得悲恨交加,熱淚滿面: 古往今來,多少才士有志不獲騁,窮困度一生! “誰令”二句作反問,有力地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感情。
“珥貂藩維重”以下八句是韓愈對楊憑的頌揚。他稱贊楊憑的政績和德行,贊美楊憑是大廈的棟梁,行舟洪川的巨槳,是國家重臣。自無閑暇游玩山水。韓愈的政治責任感極強,這番頌贊是希望楊憑能對他有所提攜,其中也含有自己卻在虛度時光的嘆息。故最后六句中一曰“愧淹留”,二曰“嗟荏苒”,仿佛看到詩人在暗夜中耿耿無寐、沉思長嘆的情景,感到他在鋪紙揮毫疾書時的激情。詩以猿鳴啾啾、青燈睒睒收尾,渲染出山林之夜的凄清悲涼和詩人此刻憂愁孤苦的心緒。
韓愈是中唐著名的詩文革新家,以散文筆法寫詩是他的創造。這首《游湘西寺》可視為一篇詩化的山水游記。從看山、進山、入寺到夜宿,記敘有條不紊,情景歷歷在目。盡管是散文筆法,其中卻不乏詩情與畫意。詩中日景與夜色都交織著詩人的情感,而夜色尤美麗動人。全詩夾敘夾議,層次多,起伏大,但轉折自然,語氣流暢。起句氣象闊大,結尾情思邈然。前人每每稱贊韓詩“放恣橫縱”,“寫景奇妙”,于此詩亦可見出。
上一篇:劉眘虛《闕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邵長蘅《雨后登惠山最高頂》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