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曲歌
(其一)
攬裳渡,
跣把絲織履,
故交白足露。
南朝樂府民歌中的“吳聲歌曲”中:有《讀曲歌》89首。據(jù)《古今樂錄》說: “《讀曲歌》者,元嘉十七年袁后崩,百官不敢作聲歌,或因酒宴,止竊聲讀曲細吟而已,以此為名。”可見讀曲歌,就是低聲吟唱的歌曲。從內(nèi)容上看,它大都是寫戀愛相思的情歌,內(nèi)容比較單純,然而構思新穎巧妙,形式活撥有趣。這是它突出的特色。
這首“攬裳渡”,字面意思很簡單。跣, 就是光腳; 交, 通“教”,使的意思。全詩是說:攬著裙子涉水渡河,光著腳手里拿著絲織的鞋,故意讓白白的腳露在外面。此詩運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個戀愛中的少女活潑可愛的形象。人們似乎看到:朗朗的藍天,清清的小河,少女一手提著素花衣裙,一手拿著小小的絲鞋,跳躍著向對岸跑去,象一頭可愛的小山羊那么矯健。姑娘裸露著的小腿和腳丫,是那樣白嫩、健美;一串串歡歌笑語是那樣甜蜜清脆;一張盈盈的笑臉是那樣天真爛漫。她為什么要故意露出雪白的足踝呢?這里巧妙地透露出少女內(nèi)心的秘密:女為悅已者容,她要給所愛的人一個鮮明生動的印象,吸引他那愛悅傾倒的目光。你看,這少女是多么調(diào)皮,又多么聰明,灑脫的動作舉止中隱含著愛情的小小心計。德國美學家萊辛說: “詩人呀,畫出那美所激起的滿意、傾倒、愛、喜悅,你就把美本身畫出來了。”(《拉奧孔》)此詩正是這樣, “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在這一幅圖畫、一個動作中所蘊藏的豐富復雜的“愛的語言”,恐怕是眾多文字也難以表達的。
以形寓情,用動作寫人的心理,是這首詩構思上的突出特點。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以具體的動作、形象來顯示其內(nèi)心深處的感情漣漪,則使人看得見、體會得到。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渡河的動作,一招一式寫得很具體,似乎是純客觀的描寫;然而這一抬手、一投足都有內(nèi)心感情活動作“底色”,是情感的外在形式。無一字言情,卻字字是情,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了少女的心理;讓讀者借助視覺、聽覺和想象,自己去細加品味,從而收到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讀曲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