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常建·宿王昌齡隱居》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這是一首山水隱逸詩,此詩寫景清幽,勸勉深隱、含蓄,在盛唐已傳為名篇。
常建和王昌齡為同科進士的宦友和好友。常建只做過盱眙臺尉,此后便歸隱。王昌齡并未歸隱。此處“題王昌齡隱居”一是指王昌齡出仕前居所,二是說王昌齡不在此地。
原文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①。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②。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③。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④。
注釋
①清溪:王隱居地今安徽含山縣石門山的一條河流。深不測:指水流入石門山深處見不到頭。唯孤云:既說明主人不在,亦表明隱居地的高卓超塵。 ②清光句:意為月光不知主人不在,多情地照來,為主人作伴。君,指王昌齡。 ③藥院:種藥的庭院。滋苔紋:到處滋生苔蘚,說明久無人居。 ④謝時:辭官而隱居。西山:作者歸隱地,在今湖北武昌樊山。鸞鶴:代指隱逸高士或自然世界。群:與……為伍。
賞讀
首聯寫王昌齡居所位置。王昌齡隱居之所在石門山上,順著清溪上望,深不可測,其居所便在那片白云下。“孤云”化用名隱陶弘景句:“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白云象征隱士。而陶弘景為闊隱士,白云也多;王昌齡卻貧,故云也少而孤,也顯其清高。此聯實是在夸王昌齡隱居之地是一個十分適合隱居的寶地。
中間兩聯寫夜宿王昌齡居所見所感。舉頭望松樹梢頭,明月升起,明月還在為不在此地的隱者投來清光相伴。鮮花的影子借著月光也投到茅亭里來,好像要到這里來夜宿;院里藥草長勢很好,加上久無人來,院路滋生了青苔。通過美妙的景致,體現出悠閑的清高情趣,也表現出詩人對此境況的一種惋惜和對王昌齡的期待心情。
末句隱寫自己歸志。“鸞鶴群”用江淹“此山具鸞鶴,往來盡仙靈”語。“亦”在這里是虛晃,故意也是善意說要學王昌齡,借以諷勸王昌齡堅持初衷而歸隱。這也是本詩主旨。
此詩的平易之景中蘊含深長的比興寄喻,形象明朗,詩旨含蓄,而意象顯豁,發人聯想。
上一篇:《宋詞·袁凱·客中除夕》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岑參·寄左省杜拾遺》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