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清] 薛福成
光緒十六年春閏二月甲子②,余游巴黎蠟人館。見所制蠟人悉仿生人,形體態度,發膚顏色,長短豐瘠,無不畢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藝雜流③,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館?;蛄⒒蚺P,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飲或博④,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⑤。余亟嘆其技之奇妙⑥。譯者稱:“西人絕技尤莫逾油畫,盍馳往油畫院一觀《普法交戰圖》乎⑦?”
其法為一大圜室⑧,以巨幅懸之四壁,由屋頂放光明入室。人在室中,極目四望,則見城堡、岡巒、溪澗、樹林森然布列⑨。兩軍人馬雜遝(10),馳者,伏者,奔者,追者,開槍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車者,絡繹相屬(11)。每一巨彈墮地,則火光迸裂,煙焰迷漫;其被轟擊者,則斷壁危樓,或黔其廬,或赭其垣(12)。而軍士之折臂斷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13),令人目不忍睹。仰視天,則明月斜掛,云霞掩映;俯視地,則綠草如茵(14),川原無際。幾自疑身外即戰場,而忘其在一室之中者。
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敗狀,令人喪氣若此!譯者曰:“所以昭炯戒(15),激眾憤,圖報復也。”則其意深長矣。
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而其事信而有征。然者此畫果真邪,幻邪?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斯二者蓋皆有之。
〔注釋〕
①本篇選自薛福成《庸庵全集》。②光緒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春閏二月甲子,陰歷閏二月二十四日。光緒,清德宗載湉(tian田)的年號。③王公卿相,泛指有爵位的顯貴的人物。工藝雜流,指各行各業的人。④或飲或博,有的喝酒,有的博弈。⑤生人,活人。⑥亟(qi氣),屢次。⑦逾,超過。盍,何不。普法交戰,指公元1870年到公元1871年法國與普魯士的戰爭。結果普魯士勝,法國敗,皇帝拿破侖第三投降。⑧其法,指普法交戰圖展覽室的布置方法。圜,同“圓”。⑨極目,放眼遠望。岡巒,連綿的山。森然,眾多。⑩雜遝(ta 踏),眾多雜亂。(11)搴(qian 千),拔取。挽,拉。絡繹相屬(zha主),接連不斷。(12)黔,黑色,指燒黑。赭,赤褐色。指燒紅。(13)殷(yan 煙),赤黑色。偃仰,仰面倒下。僵仆,向前倒下。(14)茵,毯子。(15)所以,“為的是”的意思。昭,昭示,明顯地表明。炯戒,明明白白的警戒。
〔分析〕
繼1840年、1856年兩次鴉片戰爭之后,1883年又爆發了中法戰爭。翌年,法軍進攻鎮海,身為浙東主要長官“寧紹臺道”的薛福成,與中國軍隊一起,擊退了法國艦隊的進攻,配合越南戰場和臺灣戰場,給法國侵略者以嚴懲。但由于清廷的腐敗,于1885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條約》。1889年,薛福成被任命為出使英、法、比、意四國的大臣,駐節巴黎。第二年春,在巴黎參觀大型油畫《普法交戰圖》。本文是他的觀后記,旨在激勵國人在強敵侵略的危急關頭,發憤圖強,挽救民族的危亡。
全文可以分為五個段落。
第一段記述參觀巴黎臘人館的情景。
作者以生動的筆調,重點描繪了蠟人制作的精美,具體從三個方面著墨:一是形象的惟妙惟肖,在形體、態度、頭發、膚色、長短、肥瘦等各個側面,說明每個蠟像都是“悉仿生人”,和真人一模一樣;二是人物的眾多,所制蠟人都是“有名者”,即各個階層的知名人物,上至“王公卿相”,下至“工藝雜流”,只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均為“留像于館”;三是突出蠟人的姿態生動,栩栩如生,作者一連用了八個“或”字,刻畫了各個蠟人的不同姿態,有立的,有臥的,有坐的,有俯的,有笑的,有哭的,有在飲酒,有在下棋……蠟人的藝術形象有聲有色,充滿動態。作者得出的結論是:“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br>
然而,作者的筆觸并未到此為止,還要深情加上一句感慨:“余亟嘆其技之奇妙?!边@個“亟”字,是“屢次”的意思,也就是說作者在參觀時,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贊嘆著藝術大師們制作蠟像的高超技藝,可謂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第二段是一、三兩段之間的過渡。
古人兵法有云:“欲擒故縱?!弊髡咧γ枥L制作蠟人的精美,只是全文的一個鋪墊,目的是為了襯托油畫的更加精美。但是,作者已經把制作蠟人的藝術水準嘆為觀止,文章怎樣才能作180°的大轉彎呢? 忽然,文中出現了一名“譯者”,說油畫才是西洋藝術的“絕技”,鼓勵作者前往參觀,看一看大型油畫《普法交戰圖》。這一突如其來的插曲,不僅指出這幅油畫藝術的卓越絕倫,同時點明這幅油畫在當時法國藝術中的重要地位,使全文的轉折順理成章,真乃神來之筆。
第三段為全文之主體,著重記述觀看油畫的感受,包括三個小節。
第一小節記述油畫館的建筑特點:“一大圜室,以巨幅懸之四壁?!比轿弧⒘Ⅲw形的布置,給人以身入其境的感覺,為后文張本。
第二小節描寫兩軍交戰的畫面。具體可分為四個層次。首先,寫戰場的地形,包括城堡、岡巒、溪澗、樹林等等,作者用“森然布列”四字加以總括,渲染了環境的森嚴感和緊張感。接著,寫兩軍的戰斗人員,作者以動態的筆觸,連用八個“者”字,具體描繪在戰斗中的兩軍士兵:前進的、潛伏的、狂奔的、緊追的、開槍的、燃炮的、搴大旗的、挽炮車的,“人馬雜遝”,戰斗頻繁,場面緊張。再接著,是寫“巨彈墮地”時的殘酷景象,“火光迸裂”的結果,被轟擊的建筑,是“斷壁危樓”,廬垣被燒成赭紅和灰黑;被轟擊的軍士,是“折臂斷足”,血流滿地,尸體遍野。法軍慘敗的情景,歷歷在目,作者用“令人目不忍睹”六個字作了概括。最后,描寫戰場的環境,無論“仰視天”也好,“俯視地”也好,斜月映川原,顯示出一片凄清,從而進一步烘托了戰場氛圍的無比悲涼。
第三小節寫作者觀畫時的感覺,幾乎到了把自己置身于戰場的地步,直至用手去撫摸時,方才發現正在參觀油畫,方才發現是“壁也,畫也,皆幻也”。這一如夢似幻的不尋常描繪,固然是為了高度贊嘆《普法交戰圖》逼真的藝術效果,是作者對這幅油畫高超技藝的文學性的總結。與此同時,也是與前文“一大圜室”展覽廳的布置相呼應,突出了法國人繪制和展出這一油畫的用心之深。
第四段,點明法國人制作這幅油畫的目的。
法軍是薛福成在中法戰爭中的老對手。法國人“好勝”的心理,作者是一清二楚的,因而提出了一個疑問:“何以自繪敗狀,令人喪氣若此!”文中通過譯者的口吻,說明這是用來“昭炯戒,激眾憤,圖報復”的。三個短短的排比句,把法國人作畫的目的徹底地揭示出來。作者不由得用“其意深長”的高度感慨,作為對這一“目的”的評價。
事實正是如此。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法國被迫割地賠款之后,無時無刻不在激勵國民思圖報復。當時,法國議會在巴黎新建了一個舞臺,集中演出描繪普法戰爭時期法國慘敗的戲劇。藝術家們紛紛以這一題材創作劇本、小說和油畫?!蹲詈蟮囊徽n》、《二漁夫》、《普法交戰圖》等作品,都誕生在這一時期,其用心之深,可見一斑。
第五段,抒發作者觀畫的感想。
普法戰爭是千真萬確的歷史事實,但作者在觀看描繪這一事實的油畫后,卻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此畫果真邪,幻邪? 幻者而同于真邪? 真者而同于幻邪?”其用心可謂良苦。因為,油畫的運幻如真,作者已在前面講過了;把歷史的“真”用藝術的“幻”表現出來,目的是為了激勵國人發憤圖強、誓雪國恥,這一明確的意圖前文也已經講過了,為什么還要重復提問呢? 十分明顯,作者是有感于中國的命運而抒發的感慨。自1840年以來,列強步步入侵,清軍節節敗退,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條約一個接著一個,老大的中華帝國處于危亡的緊急關頭,如果中國人再不“昭炯戒,激眾憤,圖報復”,更待何時?作者憂國憂民之心,迫切而又激越,于此躍然紙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惆l觀看法國油畫之情,實為抒發作者的愛國之心。這,就是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目的。
文章在寫作上頗有特色。一是描繪人物的運動感和描繪環境的立體感,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有身歷其境之感。二是用詞的簡潔與繁重相結合,讀來有目不暇接之感。簡潔的,如以“黔”、“赭”兩個色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把猛然焚毀大片房屋的慘象醒目地突現出來;繁重的,如連用8個“或”描寫蠟像的多姿多態,連用8個“者”寫活了兩軍的戰斗場面等等。三是句式對偶和排比的反復運用,讀來整齊勻稱,頗多凝重感,加強了文字的表現力。四是在許多段落提出啟發性的疑問和在段落的結尾處寫上意味深長的結語。如聽到譯者說明法國人繪畫的目的之后,作者用“則其意深長矣”作結;在全文結束時,用“斯二者蓋皆有之”作結等等,不僅深化了主題,增強了文章的意蘊;而且發人深省,令人深思,強化了文章激發國人奮發圖強的目的。
上一篇:詩詞·散曲《西洲曲》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觀潮》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