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李白·與韓荊州書
白聞天下談士【1】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 但愿一識韓荊州?!焙瘟钊酥澳揭恢劣诖? 豈不以周公之風, 躬吐握之事, 使海內豪俊, 奔走而歸之, 一登龍門, 則身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2】, 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3】, 寒賤而忽之, 則三千之中有毛遂, 使白得穎脫而出【4】, 即其人焉。
白, 隴西布衣, 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 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 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 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 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5】, 安敢不盡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 【6】, 德行動天地, 筆參造化 【7】, 學究天人。幸愿開張心顏, 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 縱之以清淡【8】, 請日試萬言, 倚馬可待【9】。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 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而今群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師為豫州,未下車即辟荀慈明【10】;既下車又辟孔文舉。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為侍中、尚書,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薦嚴協(xié)律,入為秘書郎;中間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之徒,或以才名見知,或以清白見賞。白每觀其銜恩撫躬【11】,忠義奮發(fā)。白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諸賢之腹中,所以不歸他人,而愿委身國士【12】。倘急難有用,敢效微軀。
且人非堯舜,誰能盡善?白謨猷籌畫【13】,安能自矜【14】?至于制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若賜觀芻蕘【15】,請給紙筆,兼之書人【16】,然后退掃閑軒【17】,繕寫呈上。庶青萍、結綠, 長價于薛、卞之門。幸推下流, 大開獎飾【18】。惟君侯圖之?
【注釋】
【1】談士:能言善辯者,談論天下時事的人。
【2】龍蟠鳳逸之士:指那些胸懷雄謀大略才華出眾,但又尚未被起用的人。暫時象龍一樣盤息,一有機會就象鳳一樣騰飛出去。蟠:盤伏。逸:飛翔。
【3】驕:高傲地看著。
【4】穎脫而出:錐尖刺了出來。穎:錐尖。比喻有才華的人一定會顯露出來。
【5】疇曩(chou nang):以前,往昔。
【6】君侯制作侔神明:您創(chuàng)立事業(yè)的功績可與神仙相比。制作:創(chuàng)建功業(yè)。侔:相比下;相同。
【7】筆參造化:文章闡述天地造化之功。造化:化育,創(chuàng)造。
【8】清談:高雅談吐。原為魏晉士大夫以宣揚老莊學說的玄談。
【9】倚馬可待:比喻文章寫得快。
【10】下車:到任。
【11】 銜恩: 感謝人家所施的恩惠。
【12】 委身國士: 將自己托付給國內最杰出的人。
【13】 謨猷籌畫: 出謀劃策。謨猶(you): 籌劃計謀。
【14】 自矜: 自負才能的意思。
【15】 芻蕘 (chu rao): 原為割草打柴人, 轉意為指草野村人, 這里是作者對自己文章的自謙語。
【16】 書人: 抄寫文字的人。
【17】 閑軒: 不住人的空房、閑房。
【18】 獎飾: 獎勵, 稱贊。
【賞析】
這篇文章是作者謁見荊州大督都府長史韓朝宗的自薦書。大約寫于盛唐開元二十二年 (734)。李白胸懷大志, 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事業(yè)追求, 在他的 《贈新平少年》一詩中寫道:“何時騰風云, 搏擊申所能”。他自比騰空搏擊的大鵬, 可見其志向的鴻大。而李白的性格又是十分高傲不羈的, 所以他不愿走一般士大夫階級所追求奉行的科舉取仕的道路, 而是采取了豪游天下, 四出游說的方式。為了能迅速達到他自己的理想境界,李白先后拜訪了許多達官顯貴, 這篇《與韓荊州書》就是作者寫給韓朝宗的求見信。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自薦。文章開宗明義, 極力贊揚韓朝宗謙恭待士的作風。李白極為巧妙地借用他人之口來贊譽韓荊州, 引用眾多談士的議論說, 現(xiàn)在天下的人寧愿結識韓荊州, 而甘愿放棄被封為萬戶侯,從而反映出一般士人對韓朝宗極為敬仰傾慕的心情。同時作者在這里用了“握發(fā)”、“吐哺”的典故來表現(xiàn)韓荊州禮賢敬士的優(yōu)秀品質, 以致海內優(yōu)秀人物爭先歸附。典故出自 《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武王之弟周公因輔佐年幼的成王不能脫身, 就派他的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到魯國去執(zhí)政。臨行前周公告誡伯禽要禮賢下士, 不可怠慢了來訪的客人。并說他自己有時為了接見來訪的客人, 不得不在一次冼頭時而要三次握住散開的頭發(fā)去會客,吃一頓飯經常三次吐出嘴里的食物, 終斷正常進食去接待來訪的客人。即使如此, 還唯恐怠慢了天下的有識之士。周公告誡伯禽到了魯國千萬要謹慎謙虛, 不可妄自尊大。只有這樣才能籠絡住天下的杰出人物, 使他們歸附于你, 從而治理好國家。李白驅策這個典故, 將韓荊州高高地抬舉到與周公相媲美的地位, 隨后筆鋒一轉, 又用了“毛遂自薦”的典故來說明自己是有很高才智的人才?!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酚?, 趙孝成王九年, 秦國圍趙都邯鄲。平原君要從三千食客中選二十人同往楚求救兵。選中十九人, 只缺一人, 門人毛遂自薦前往, 在與楚莊王談判中果然智勇雙全, 為趙楚聯(lián)合立了大功。作者引用這個典故,意在說明作者自己決非是那些無能小輩,而是象毛遂一樣具有超群的才智,只要遇到機會,一定能脫穎而出的。作者借用典故巧妙地將韓朝宗高舉,說他的美德和周公和平原君一樣,而把自己比喻成穎脫而出的毛遂,從而說明,韓荊州你只要有周公和平原君的氣魄、胸懷,給我以發(fā)揮才能的機會,我就會象毛遂一樣創(chuàng)出奇功大業(yè)的。
緊承上文,作者用自謙的語言敘述了自己的經歷。在介紹自己的學業(yè),愛好以及自己的才能、抱負、交往時言辭不俗,“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表現(xiàn)自己絕非等閑人物。
接著,作者又稱贊韓公功業(yè)神明,恭維他是:“制作侔神明 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稱贊他胸懷寬廣,必能禮賢下士。這里作者再次宣傳自己有超人的奇才,說他文若泉涌,才思敏捷, 日書萬言,倚馬可待。并再一次吹捧韓朝宗是“文曲星”,并進一步吁請韓荊州,何必珍惜你階前的尺盈之地,不給我馳騁才華,揚眉吐氣,施展凌云抱負的機會呢?這里,表現(xiàn)了李白的以才自負,即使是懇請他人賜恩施惠,也決不卑詞乞憐,仍然是豪氣逼人,表現(xiàn)出不卑不亢的崇高氣節(jié)。
隨后,作者再次引借古人薦賢善用的故事,與韓朝宗相比較。舉出東漢末年王允作豫州刺使先聘用了荀爽,后薦舉孔融。西晉時山濤任冀州刺史,選拔人才三十多人,這些人因山濤的薦拔,有機會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以至后來有的做了侍中或尚書等高官要職。而韓荊州也屢薦賢能,如嚴武,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他們或因才能出眾,或廉潔得到韓朝宗的賞識,推薦做了官, 他們都能知恩圖報,感恩戴德。這正是天下士人獨歸于君的原因。作者在這里今古并提主要目的在于說今,借此也表明自已是不會忘記韓荊州的拔識之恩。作者運用“暗引借代”的手法,既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殷切又不失平交公卿、嘯傲王侯的豪邁本色。
最后,作者表明自己并非圣賢,也有不足之處。自己在謀劃計策方面是不敢夸耀自己的。作者又闡明自己撰寫詩文已積累了不少卷軸,這些小才能怕得不到你的贊賞,如要閱讀我的文章,請派人打掃空房,取紙筆來抄寫。這里的幾句話又表現(xiàn)出作者骨氣棱棱,不肯低眉折腰于權貴的高傲性格。雖是以文章來進謁、自薦卻沒有自卑、乞求的情態(tài)。文章的結尾,作者再次援引歷史故事,把自己的文章作品比喻成“青萍”寶劍和“結綠”寶石,也把韓朝宗比喻成識劍的薛燭和識玉的卞和,用以說明作者的文章能在韓荊州這樣德高望重、有鑒賞才能人的手中,定可得到正確的評價。
這封自薦信氣勢雄深,文筆奔放豪逸,希望韓荊州以禮待己,以文試己,薦以大用,文章寫得頓挫跌宕,起伏照應,由古及今,以古人比喻韓朝宗達三、四次之多,漸次道來,而意在言外,發(fā)人深思。通篇都表現(xiàn)出作者的懷才自負, 但言語謙恭又沒有絲毫低三下四, 寒酸乞憐的丑態(tài)。文章中言語極為生動, 一些佳句流傳至今, 如“龍蟠鳳逸”、“穎脫而出”、“揚眉吐氣”等等。典故使用恰當而得體, 起到了激發(fā)韓朝宗的作用。
李白是唐代有名的浪漫主義詩人, 但他這篇文章卻充滿了現(xiàn)實主義色彩, 這也是應引起注意的地方。
上一篇:《古文觀止·韓愈·與陳給事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李白·與韓荊州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