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岱·湖心亭看雪》鑒賞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①,擁毳衣爐火②,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淞沆碭③,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帷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④。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
(《陶庵夢憶》)
晚明文人觀照自然山水特重性情、本色。他們認為,在一個名勝之地,游人闐隘,肩摩踵接,是會破壞自然景觀的。好比一個絕世佳人,打扮太濃艷,脂粉氣太重,反而有損于美,其麗質真容被弄模糊了。因此他們主張,觀賞山水最好在輪蹄稀少之時。張岱曾說,善游西湖者,當擇秋冬、月夕、雨雪之際。此則小記就是寫他雪中游湖的豪興和所見的景色。
作者筆下的西湖雪景,明凈素潔,淡遠靜謐,的確反映了西湖性情和美質的一個方面,體現了作者獨特的審美眼光和審美情趣。這幅畫面并不限于作者視角所能及的范圍,作者還想像出一個虛擬的最高點,攝下西湖的全景,自己所乘的一葉小舟也成了觀察的對象,而與全景融成一片。這和張岱觀照山水的獨特方法有著密切關系,他喜歡踞高臨下俯瞰遠眺,“余愛眼界寬,大地收隙罅” (《火德祠》詩) 。作者又巧妙地將兩種不同幾何圖形進行配置、組合,使視覺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一痕”、“一芥”,長而細,“一點”、“兩三粒”,圓而小。這種寫景方法與王維著名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文敘作者與金陵客邂逅一節,也生動有趣。文字通俗簡短,非常傳神。寫客人的驚喜之語和舟子的喃喃自語,口吻情調完全兩樣,表現了他們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想法。這兩句對話都從側面烘托出作者與客人的逸興雅懷,對于山水的癡情。唯有這樣的癡情人才能真正領略到山水的性情,而“世間措大何得易言游湖” (《西湖夢尋·明圣二湖》) ?這段“奇遇”,正表現了作者這種高雅自得的心態。
上一篇:《明·蕭士瑋·湖山小記》鑒賞
下一篇:《清·魏源·澳門花園》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