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隆中決策》原文|譯文|賞析
“豫州”當日嘆孤窮①,何幸南陽有臥龍②!
欲識他年分鼎處③,先生笑指畫圖中。
【釋詞】
①豫州:劉備曾做過豫州刺史,號稱劉豫州。孤窮:孤立而危殆。《三國志·吳志·周魴傳》:“常中夜仰天,告誓星辰。精誠之微,豈能上感?然事急孤窮,惟天是訴耳。”
②何幸:何,多么;幸,慶幸、幸運。南陽有臥龍;漢代南陽、襄陽同屬南陽郡,因此,住在南陽和襄陽的人都可以稱自己是南陽人。諸葛亮《前出師表》說:“躬耕于南陽”,其實是指襄陽的隆中。
③分鼎:三分天下而雄踞一方。唐·沈佺期《銅雀臺》:“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臺。”
【賞析】
諸葛亮在隆中決策時,“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于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于是指著掛圖對劉備縱談三分天下的戰略思想。
“先生笑指畫圖中”,那西川五十四州的掛圖從何而來? 又為何對天下時局如此熟悉?我們不得不了解一下諸葛亮家與當時荊州上流社會的關系。諸葛亮曾隨其叔父諸葛玄到過荊州。因諸葛玄與劉表是世交,故受到劉表的禮遇和優待,深受當地大族的尊敬,并與他們結成姻親關系。諸葛亮的大姐嫁給蒯家著名人物蒯祺;其二姐嫁給寵德公之子寵山民;其弟諸葛均娶的是望族的林家之女;諸葛亮的岳母與劉表的續妻都是蔡瑁的姐姐。于是,依其妻的親戚關系,應該說劉表還是諸葛亮的姨父,蔡瑁是其舅父。這些親戚關系不管是疏還是密,但畢竟為諸葛亮直接或間接獲取軍事政治信息提供了社會來源。
諸葛亮兄弟同荊襄上流名士寵統、馬良、馬謖、楊儀、向朗等;與潁川石廣元、博陵崔州平、汝南的徐庶和孟公威等朋友切磋學問、評議時局、激勵抱負、增廣見聞。諸葛亮并不是老死章句的書呆子,而是“獨觀其大略”,經世致用。因而,隱居隆中為名,胸懷天下為實。
隆中決策,諸葛亮幫助劉備分析了天下大勢,確立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思想和總路線,是劉備一生的轉折點。因此小詩以贊賞的口吻說:“‘豫州’當年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這是從字面上理解,如果從整部小說的敘事結構著眼,便會解讀更深的蘊意。《三國演義》敘事結構是以“隆中決策”作為駕馭和展現三國歷史的指導思想的。諸葛亮在分析天下形勢時,高度概括了自董卓之亂到曹操平定北方這段時期的歷史經驗,即“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一形勢的藝術再現,便是小說中從董卓之亂到官渡之戰的情節描寫。諸葛亮的隆中決策,特別重視“人謀”。所謂“人謀”思想,統而言之就是三分天下。諸葛亮指著“西川五十四州之圖”,對劉備說:“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從借荊州到取西川則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這一指導思想的藝術再現,便是小說中從赤壁之戰到夷陵之戰的情節描寫。可見:“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點明了小說家構造三國歷史的敘事框架的視野焦點:隆中決策。
上一篇:三國詩詞《陳宮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隆中歌(一)》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