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說韓愈《雜說》(四篇之四)》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雜說》四篇分論龍、馬等等,題材、主題各不相同,合在一起,故貫以“雜”。這是第四篇,論馬,故亦稱《馬說》。通篇以馬喻人,故亦稱《馬喻》。
好馬要有人“知”(認(rèn)識),“知”是全篇的主旨。文章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領(lǐng)起,立論似乎不通,故既使人感到新奇,又令人產(chǎn)生疑問,從而立刻抓住讀者,急于讀下文。讀者的疑問是:伯樂雖然善知馬,但他畢竟不是千里馬的生產(chǎn)者,怎能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呢?急讀下文,這問題便解決了:千里馬有的是,但伯樂不常有,因而那些千里馬無人賞識,被馬夫像凡馬一樣喂養(yǎng)、役使,一個接一個死于槽櫪之間,這不等于無千里馬嗎?
第二段翻進(jìn)一層,闡明千里馬日行千里,故食量遠(yuǎn)大于常馬,馬夫不知其特性而按常馬的標(biāo)準(zhǔn)喂養(yǎng),常馬能吃飽而千里馬餓得慌,故干起活兒來連常馬都不如,還哪里談得上日行千里呢?
知千里馬便有千里馬;不知千里馬便無千里馬。上文已就這兩方面將千里馬與伯樂的依存關(guān)系闡發(fā)得十分透辟,故末段就無人知千里馬抒發(fā)憤慨,而以“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收束,含蓄不盡。
林云銘《韓文起》卷八云:“《馬說》以千里馬喻賢士、伯樂喻賢相也。有賢相,方可得賢士,故賢相之難得,甚于賢士。若無賢相,雖有賢士或棄之而不用、或用之而畀以薄祿,不能盡其所長,猶之乎無賢士也。……末以時相不知賢士作結(jié),無限感慨。”這對全文的主旨講得很清楚。全文僅一百五十余字,轉(zhuǎn)變倏忽,起伏無常,尺幅有千里之勢。
上一篇:《陽春召我以煙景——說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中有畫意余象外——說王維《終南山》》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