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仲謀
千古精忠日月光, 恨無麟筆寫堂堂。
還家恥作梁江總, 辟谷誰知張子房。
后死十年應(yīng)有待, 輕生萬里故非狂。
有兒可拾江邊骨, 須信人亡道不亡。
洪平齋
本詩作者洪平齋,生卒行狀俱無考,詩作亦僅此一首,附謝枋得《疊山集》后。南宋洪咨夔亦號平齋,但其生活在南宋中期,不當有挽疊山之作。故此詩作者當是宋末一位不出名的詩人。《宋詩紀事》卷61收入此詩。
這是一首挽詩,疊山是謝枋得的號。謝枋得的生平事跡已見本書附錄。此詩當作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間。
挽詩之體,例以悲悼為主。但謝枋得不是一般的老病而死,而是以身殉國的烈士,故詩中不作一般的悲傷哀悼之語,而以贊美其節(jié)操為主調(diào)。詩一開篇,即用如椽大筆,濃墨重彩,勾勒出烈士的光輝形象。精忠之心,堂堂正氣,日月同光,千古不朽。詩人恨自己不是史官,不能把烈士的光輝事跡書之青史。麟筆,猶史筆。相傳孔子作《春秋》,至“西狩獲麟”而止,此處引而申之,以麟筆代史筆。次聯(lián)借兩個歷史人物,從正反兩方面映襯謝枋得的人品節(jié)操。江總(519-594),字總持,歷任梁、陳、隋三朝。此處是用以反襯謝枋得的品格,并有所諷刺。因為入元之后,奔往大都求仕希寵的宋臣大有人在,如宋室趙孟吉,就是至元二十三年(1286)被薦為官的。辟谷,據(jù)說道家煉功,可以不食五谷,得以長生。張子房即張良,子房是其字,漢朝開國元勛,他晚年曾習辟谷之術(shù)。此處以謝枋得比張良,說他于宋亡之后,隱姓埋名,志在滅元興宋。下聯(lián)針對時人的議論,對謝枋得的晚節(jié)作了充分肯定。公元1297年,宰相陸秀夫背負末帝趙昺在崖山投海,南宋滅亡。謝枋得死于1289年,此之謂“后死十年”。謝枋得從東南沿海被押赴大都,至則絕食而死,此之謂“輕生萬里”。蓋當時人對謝枋得之死評價不一。認為既為故國舊君而死,何不于十年前以身殉之;十年之后,不死在故國家鄉(xiāng),卻至大都才死,也似乎不大明智。針對這種誤解和非難,詩人以“應(yīng)有待”、“故非狂”作了辨白與否定。后死十年,是因為對抗元復(fù)國有所期待,并非茍且偷生。而北行之前不必死,北行途中不得死;至大都而死,正是謝枋得最終的抉擇。以身殉國,豈分先后?不責備再仕新朝的貳臣,卻責備為國殉節(jié)的烈士,小人不樂成人之美,有如是者!尾聯(lián)以“人亡道不亡”作結(jié),回應(yīng)篇首。“有兒可拾江邊骨”,化用韓愈《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句意。謂謝枋得之子可以收拾乃父遺骨安葬,復(fù)由忠臣有后,生發(fā)出烈士雖死道義永存的蓋棺之論,與首句意思相呼應(yīng)。
作者作此詩時,南宋王朝已滅亡十年。少數(shù)以氣節(jié)自勵的文人,也遁跡山林,了其殘生。從這種背景看,詩人不僅是挽謝枋得一個人,也是在挽整個南宋王朝;是通過贊美民族的脊梁,弘揚一種至大至剛充塞天地的民族正氣,塑造了謝枋得的莊嚴形象。
上一篇:朱安群 劉友林《挽劉道一》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李廷先《挽張魏公》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