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本則內容選自《世說新語》的《傷逝第十七》,以王徽之對亡弟王獻之的痛悼及隨后撒手人寰的故事表達了兄弟之間極其深厚的情義。“人琴俱亡”后來成為成語,常用來比喻睹物思人、痛悼逝去的親友或知己。
鑒賞分析
同是久病臥床,子猷良久沒聽到弟弟的消息,就感知了弟弟的去世。子猷、子敬兩兄弟真可謂心靈相通、手足情重。
初知兄弟陰陽異路,子猷卻顯得并不悲傷!文中先用“語時了不悲”,再用“都不哭”,反復強調了子猷非同常人的表現,讓讀者也感到訝異。而故事的發展更讓人吃驚:當子猷看到了子敬的遺物——弟弟生平最愛彈奏的琴時,他終于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了,于是將琴“擲地”,大呼:“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又“慟絕良久”,并“月余亦卒”。
文中子猷的表現似乎前后很不相符,但認真細想,又多么合乎情理。子猷先前的不哭不悲,正是極度悲傷的表現。他的感情已經白熱化了,幾滴清淚根本無法表達他對兄弟的思念和痛悼。睹舊物思舊人,當“琴”這一情感的觸動物出現在眼前以后,這位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愴,而要聲聲悲嘆、長久悲慟了。正如余嘉錫先生所說的那樣:“其不哭也,蓋強自抑止,以示其曠達,猶原壤之登木,莊生之鼓缶耳!非不能哭也。”(《世說新語箋疏》)也正應了“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這一句古語。所以,王子猷的哀至極而無淚,正是郁極而發的表現,其悲痛之情,又猶如洪濤沖決長堤,反而遠遠超過了世俗的常情。
本文雖文字簡約,但人物形象畢現。特別是王子猷感知弟弟身亡后的一連串動作,如“問左右”、“索輿來奔喪”、“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擲地”、“悲慟”等,將王子猷的情緒由冷靜到激動,情感由抑制到無法自控寫得有層次變化且真實可信,讓我們如睹這位傷心欲絕、情深意重的老人形象。文末“月余亦卒”這四個字補寫,更突出了兄弟情誼,增添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世說新語》一書給我們展現了中國古代士人名流的精神與品格,讓我們在品味其中的率真、坦誠時也得到許多震撼心靈的感動。
上一篇:五柳先生傳
下一篇:傷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