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女冠子 元夕》
蕙花香也,雪晴池館如畫。春風飛到,寶釵樓上,一片笙簫,琉璃光射。①而今燈漫掛。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況年來、心懶意怯,羞與蛾兒爭耍。② 江城人悄初更打。問繁華誰解,再向天公借。剔殘紅灺。但夢里隱隱,鈿車羅帕。③吳箋銀粉砑。④待把舊家風景,寫成閑話。笑綠鬟鄰女,倚窗猶唱,夕陽西下。⑤
【注釋】 ①寶釵樓:本為咸陽酒樓,此泛指酒樓。琉璃;一種礦石質的有色半透明體材料。此指燈。周密《武林舊事》:“又有幽坊靜巷多設五色琉璃泡燈,更自雅潔。” ②蛾兒:即鬧蛾。用彩紙剪成,元宵節女子頭上的飾物。周密《武林舊事》:“婦人皆帶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燈毯。” ③灺(xie瀉):燈燭灰燼。鈿車:華麗的車子。羅帕:香羅手帕。④吳箋:吳地出產的信箋紙。砑(ya亞):碾。銀粉砑:碾上銀粉,使之發光。⑤綠鬟:黑發。夕陽西下:范周《空鼎現》詠元夕詞,開頭即為:“夕陽西下,暮靄紅隘,香風羅綺。”
【譯文】 蕙蘭花好香喲,在昔日的元宵之夜,雪霽天晴襯映得,池塘樓館景色如畫。一片笙簫吹得春風飛到幽坊靜巷的酒樓之上,五彩的琉璃泡燈,光芒四射。而今但見冷落的燈兒,昏暗亂掛。已不再象舊時的元夜,飛塵遮暗月,道路盈車馬。更何況近年來我心灰意懶,害怕與頭戴彩蛾的婦女,湊趣燈下。
江城靜寂得悄無人影,但聞初更的更鼓敲罷。問誰能、再向天公借來繁華?我醒來剔除紅燭的殘灰,只記得夢里隱隱目睹,往昔彩車飛馳男女幽歡分羅帕。忙鋪上吳箋碾上銀光粉沫,急著要把故國元夕的風景,寫成漫話。可笑鄰家年青的姑娘,倚著幽窗還在唱舊曲“夕陽西下”。
【集評】 清·陳廷焯:“極力渲染,‘而今’二字,忽然一轉,有水逝云卷、風馳電掣之妙”(《白雨齋詞話》)。
現代·唐圭璋:“此首元夕感賦。起六句,極力瀉染昔時元夕之盛況。‘蕙花,兩句寫月光;‘春風’四句,寫燈光,中間人影、簫聲,盛極一時。‘而今’二字,陡轉今情,哀痛無比。時既非當時之時,人亦非當時之人,故無心閑賞元夕。換頭六句,皆今夕冷落景象,反應起六句盛時景象。人悄燈殘,此情真不堪回首。‘吳箋’以下六句,一氣舒卷,言我自傷往,而人猶樂今,可笑亦可嘆也。”(《唐宋詞簡釋》) 。
【總案】 此詞與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異曲同工。兩詞同寫昔日元宵佳節之繁華,吐露出往事不堪回首之意。然在作法上,情感上卻同中有異。李詞創作之年代正直中原滄陷,偏安江左之時,雖說南渡凄苦,然尚有半壁江山可棲。蔣捷寫此詞之時,宋朝滅亡,江山易主,半壁亦無,更為凄慘。李詞寫汴京元夕多從婦女妝飾著筆,以現繁華。蔣詞卻從月光、燈光、人影簫聲、鈿車羅帕等多角度展示南宋元夕之榮盛。兩詞俱極力渲染昔日之繁華以襯今日之冷落,李詞“如今”一轉,“平淡入妙”;蔣詞“而今”轉折,如“水逝云卷”。李清照“怕見夜間出去”,語見哀痛。蔣捷“羞于蛾兒爭耍”,哀痛之外,尚有潔身之意。李詞的基調是沉痛,反映了作者濃烈的憂患意識。蔣詞的基調是哀痛,詠嘆的是無可奈何的挽歌。總之國家的災難,都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同向人們展示出自己內心世界的傷痕。真切的情感在今昔對比中深化,沉積為愛國的人格力量傳染給千百年來的讀者。
上一篇:賀鑄《天門謠》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李清照《孤雁兒并序》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