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緣塹復穿橋,誰與高秋共寂寥?
佇立東岡一搔首,冷云衰草暮迢迢。
王安石暮年居住在金陵,本詩便是寫成于這個時期的、抒發自己心志的作品。詩里提到的東岡,即是白土岡,在金陵城之東,見《輿地紀勝》。蔡天啟,是蔡肇的字,潤州丹陽人,善詩文,很受王安石器重,當時正任秘書省校理。
絕句詩或以景語起,或以情語起,而本詩卻以抒情主人公的動作開其端:“杖藜緣塹復穿橋,誰與高秋共寂寥?”秋天氣候肅殺高爽,萬木蕭條,人們逢到這個節令,不免會產生寂寥悲愁之感,劉禹錫《秋詞》“人道逢秋轉寂寥”句,正道出人們在秋季的共同感受。有誰還來欣賞這寂寥的秋景呢?有,這便是杖藜躑躅一詩翁,他沿著別墅的圍墻行走,穿過小橋,登上東岡。詩的一、二句寫“行”,三、四句轉而寫“立”。詩翁登上東岡,佇立凝望,不時地搔搔首,投入他視野的則是“冷云衰草暮迢迢”。天寒所以云“冷”,草凋零而愈“衰”,可見這已是深秋的時候;“暮迢迢”,暮色蒼茫,遼遠杳冥。暮,時暮,本指一天里較后的時間階段,但是老人凝望暮色時,很容易從時暮聯想到年暮,引發起遲暮之感。暮年是人生中較后的時間階段,縱有濟世拯民的雄心壯志,也因力不從心,時不我與,徒然悲嘆而巳。全詩在悲秋中深藏著感嘆遲暮的意蘊。
李壁注王安石詩,以為本詩與劉禹錫《秋詞》“兩詩相似,亦相角也。”(《王荊文公詩箋注》卷四十二)他說兩詩的藝術意想“相似”,并不恰當,因為劉詩詩情引人奮發,王詩詩旨感嘆人生。他說兩詩的藝術魅力“相角”,應當認可。《寄蔡天啟》詩憑借人物的動態和細節描寫,以袒露人物的心靈,以“外”寫“內”,以“動”寫“靜”,藝術上能達到傳神的境地。本詩以寫景結束全篇,無限情思融入闊遠茫蒼的景色之中,韻味悠長,含蘊深邃。這首絕句詩精妙的藝術性,確能與劉詩媲美。
上一篇:曾鞏《城南》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晁說之《因雞鳴不響而作》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