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選二)
(唐)無名氏
其一
平沙落日大荒西,隴上明星高復低。
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①。
其二
隴頭一段氣長秋②,舉目蕭條總是愁。
只為征人多下淚,年年添作斷腸流。
【詩題簡介】
“水調歌”,古代樂曲名。《全唐詩》題注:“水調,商調曲也。唐曲凡十一疊,前五疊為歌,后六疊為入破。”本篇兩詩即歌的第一和第五疊。它是按照水調歌的曲譜填寫的歌詞,因此在聲韻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律。
【詞語簡注】
①鼓鼙:鼙(音pí),鼙鼓是古代軍隊中用的小鼓。鼓鼙就是敲打鼙鼓。
②長秋:深秋,指深長的秋季。
【內容簡析】
《水調歌·其一》寫的是駐守西北邊地的連營軍士,聞警候令等待出征的情景。詩的首二句,就黃昏至星夜軍營極目所見著筆,“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寫出地面的遼闊荒遠,描寫出落日在地平線上緩緩西沉的景象;“隴上明星高復低”一句接寫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銷聲匿跡,只見六盤山頂上明星閃爍。“高復低”三字,又狀寫出星空夜轉的景象,說明時間在緩轉,靜夜在加深。第三句陡轉,“孤山幾處看烽火”,是說原野上連營駐守的軍士,突然看見幾處孤山上燃起的報警的烽火。烽火起于幽深的靜夜,劃破沉寂的夜空,使人觸目心驚,而“孤山幾處”,則又見警報由遠及近向六盤山軍營飛速傳遞而來,極力寫出軍情之急,一下子扣緊了讀者心弦。這一句在結構、語勢以及所寫之事上,都與前兩句悠緩寧靜的鋪敘相反,給人以突兀緊迫之感,收到了以平顯兀、以緩顯迫、以靜顯動的藝術效果。第四句接寫敵情傳來后軍營的反應。駐扎在原野上的座座軍營,連成一片,故稱“連營”,關顧首句“大荒”,點出軍勢之盛。警報傳來,連營軍士臨危不亂,一切出征準備都在極短時間內從容就緒,只等軍令下達,鼙鼓擂響,出戰迎敵。全詩以純客觀的筆調寫景敘事,采用層層渲染烘托襯墊的藝術手法,造成環境氣氛上的有張有弛,再配以結構、語勢上的起伏跌宕,能緊緊抓住讀者的閱讀心理,扣人心弦。
《水調歌·其二》是《水調歌》的第五疊,寫的是秋日六盤山的自然景觀,表達了邊防將士觸景生情、舉目傷懷的思鄉情緒。詩的前兩句點出了深秋時節六盤山的特有景致和征夫的所感所愁。“隴頭一段氣長秋”一句,表述了六盤山一帶,氣候寒冷,早早進入了深秋季節;“舉目蕭條總是愁”一句跟寫秋景,六盤山上萬木蕭條,黃葉敗草,連綿成片,舉目四望之處,這遍地蕭條凄涼,竟使人滿眼成愁。“總是愁”三個字,巧妙地將自然之景與征人心情相融相通,堪稱妙筆。第三、四句由山景轉寫山溪,“只為征人多下淚”一句,寫睹秋傷懷,征人們思鄉想親,不由淚下如水;而“年年添作斷腸流”一句,則極盡渲染夸張,這征人的淚水,年年掉進他們腳下的山溪流水里,添作了那一股股的嗚咽泉流,盡成了斷腸流水!這結尾一句,情景交織,雖是寫景,實是寫人,詩人用夸張筆法,不直言思鄉和愁情,卻把征人的思鄉愁情顯示得更濃更重,更活更絕。全詩語言流暢,形象鮮明,詩人筆調含蓄,雖未顯露詞意,卻創造了獨具一格的想象空間,讓人對隴山征人感同身受,心生悲憫之情。
上一篇:(宋)柳永《曲 玉 管》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唐)高適《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