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右曾《放舟至下鐘山》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湯右曾
空蒙一片云滿湖,西南風起吹檣烏。
淵淵且止發船鼓,秀絕下鐘山色無。
褰裳直上捷猿狖,樂哉一幅寒林圖。
絕頂飄飄目四豁,左右江湖渺空闊。
煙波盡處洲渚微,仿佛扶桑見窮發。
天旋地轉不少留,回看星氣忽已周。
扁舟歲晚夢吳越,匡廬五老空船頭。
銜艫如山萬商集,使者纓旌騎吹入。
行人擾擾競錐刀,落日悠悠下城邑。
前臨巨石紛盤陀,仰看絕壁青嵯峨。
玲瓏窈窕萬竅出,安得瀄汩生流波?
風聲水聲奈爾何,只今埋沒塵沙多。
無弦之琴張素壁,歲久抑郁恐不和。
一歌如扣鐔,再歌哀知音。
洞庭木脫水深深,天高月白風入林。
或鼓或考聲欽欽,嶺猿江雁同夜吟。
潛蛟出聽老龍泣,漁父滄浪知此心。
這首詩寫作者“放舟至下鐘山”時所見情景及感想。江西湖口縣附近有著名的石鐘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蘇軾曾寫過《石鐘山記》。石鐘山分兩座,在城南的叫上鐘山,在城北的叫下鐘山。下鐘山陡壁千尺,臨長江,山多罅穴,水石相擊,聲如洪鐘,石鐘山因此得名。
開頭四句,寫船行至下鐘山,因見山色秀絕而停舟。放舟,即方舟,語出《荀子·子道》: “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西南風起,鄱陽湖至長江口風起云涌,一片迷濛。桅桿上的風信雞被風吹得飛快地旋轉,作為開船信號的淵淵鼓聲停息了,舟船停泊在避風之處,這時向秀麗的下鐘山望去,只見一片迷濛,山色已不可見。
“褰裳” 以下六句,寫登山所見。褰裳登山,迅捷如猿,眺望山景,宛如一幅寒林圖令人陶醉。絕頂之上,視野開闊,左江右湖無比空闊,在煙波浩渺的盡頭,洲渚變小了,如齊煙點點,又好象在日出之處看到極北的不毛之地。這六句極寫登高壯觀天地之間,寫景闊大。
“天旋” 以下四句,寫時光迅速,物換星移,轉眼 一年將盡,可是至今游吳越、游廬山五老峰的愿望還未實現,如今離廬山雖近,也只能站在船頭遠望,不能親自登臨,以飽眼福。
“銜艫”以下四句,寫登山俯視江面之景: 江上船艫相接,商賈云集,官吏們在儀仗隊的簇擁下騎馬鼓吹上船,行人擾攘,為著蠅頭小利在奔忙,在日暮時刻仍然慽慽惶惶地奔往城邑。此四句寫出了江面附近的熱鬧,象《清明上河圖》一樣,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市井風俗畫,其中對大擺闊氣的官吏和逐錐刀之利的商人頗露微詞。
“前臨”以下四句,寫下鐘山的山石嵯峨之狀。“玲瓏窈窕萬竅出”兩句,抓住了石鐘山多孔能發聲的特色。“風聲水聲奈爾何”以下四句,感嘆石鐘山的罅穴為沉沙埋沒,沙多聲小,已失去舊日的聲響,并擔心將來會象掛在石壁上的 “無弦琴”,歲久“抑郁” 而聲音不和了。
“一歌” 以下六句為結尾,寫石鐘發出的聲音。在敲擊石鐘時,時而其音如敲劍鼻,時而發出低沉的哀聲。“洞庭木脫水深深,天高月白風入林” 兩句及后文的 “嶺猿江雁同夜吟”,是借景物比喻石鐘的聲音境界。最后兩句,寫石鐘鳴聲能感動水中的潛蛟和老龍,惟有煙波釣叟和漁樵隱者才能領會石鐘音樂的意味。蘇軾的《石鐘山記》寫士大夫多不能親聞其聲,“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詩的結尾部分,似受《石鐘山記》的影響,襲用蘇文的意境。
這是一首歌行體,五言七言相雜,但五言僅兩句,藝術風格上受李賀等險怪詩派的影響,求險尚奇,詩韻多用入聲險韻。在寫景方面善鋪張,多變化。景物描寫中時雜論議與感慨,似有懷才不遇之嘆。在景物描寫上,比較突出的是后半篇寫石鐘音聲的部分,作者使用了不少形象的比喻,并利用視察與聽覺的 “通感”,創造出石鐘音聲的藝術境界,詩的結尾指出此種境界只有漁父滄浪才能領會,言外之意是官場中的俗夫凡子不能領會。另外,作者將石鐘音聲寫得很神秘,如同仙樂一樣,這些藝術描寫,都是比較突出的。
上一篇:張籍《成都曲》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于良史《春山夜月》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